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深度專訪:一度斷代的德國足球內幕

德國之聲和搜狐體育聯合報導2006年7月8日

克里斯蒂安.施特萊希原為德甲球員,現在是弗萊堡18歲以下青年隊教練,被視為德國最出色的青年足球教練之一。他對德國之聲記者談到,為什麼現在會有一批21歲的年輕人冒尖德國國家隊;德國的後防能力為何能大幅提高;1990年後德國足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還透露,4年後德國足球真正出色的不見得是現在這批人,因為現在18歲左右的有更出色的。德國足球青黃不接的時期已經過去。這篇採訪錄由德國之聲和搜狐體育聯合發表。

https://p.dw.com/p/8jw9
克里斯蒂安.施特萊希對德國足球有深刻的見解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施特萊希先生,德國是本屆世界盃的一個驚喜。大賽前不久,人們還擔心會丟人現眼,甚至有人提出臨時撤下克林斯曼。而今天克林斯曼卻成了民族英雄。是什麼導致這支球隊在這麼短的時間裡發生巨變的呢?

施特萊希:克林斯曼在世界盃前有幾周的時間。而球員們都感覺到了巨大壓力。球員們意識到,他們論單個不具備英國、阿根廷、義大利或者巴西那樣的可能性。球隊作了大量的團隊教育,球員們懂得了,他們只有捏在一起才能達到什麼。此外作出了優秀的科學工作:進行了大量的、有計劃的訓練,但也保持了足夠的休息時間。此外,米歇爾.巴拉克發展成了球隊的絕對領袖。由於他更防守性地演示他的作用,他給了後衛球員以更大的安全感。

德國之聲:後衛一度被視為最令人擔心的孩子,甚至在首場以4:2戰勝哥斯達黎加的比賽後。在第二場比賽裡,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克林斯曼為什麼能夠在最短的時間裡給人深刻印象地鞏固了後防呢?

施特萊希:戰哥斯達黎加的時候被破門兩次,原因是一個問題:在中場和後衛之間沒有銜接。四後衛之鏈沒有能夠堅持線條,右後衛弗利德裡希兩次往後跑,破壞了越位戰術。這是很容易破壞的。但我跟助理教練略夫很熟,我知道,他對後防球員是不加批評的。他只是跟球隊的這個組成部分在一起,一次又一次地模擬有關情況,指出在什麼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從第二場比賽開始後防得到改善的另一個原因是巴拉克的防守角色。通常,有他和弗林斯兩名球員站在後衛前面的位置,來堵塞後衛和中場之間的裂縫。

德國之聲:防守成了本屆世界盃的王牌。在2004歐洲錦標賽時,相當大一部分比賽還是以進攻為主的,這在2006幾乎看不到了。世界盃還從來沒有過破門這麼少的現象。這種防守戰略是從哪裡來的?

施特萊希:很難說。足球總體上不是周期性的。踢好防守球當然比踢好進攻球來得容易。當然了,球隊和球員之間從來不像現在這樣相互熟悉。幾乎所有南美人都在歐洲踢球,幾乎已經不存在秘密了。可以很早就開始研究有關進攻球員的特點,然後有針對性地做好對付他的準備。象羅納爾迪尼奧這樣的球員也完全可以被廢掉,只要總是有兩名球員跑到他身邊就行。尤其在八分之一決賽裡看得到壓力之巨大,在淘汰賽第一輪裡就被淘汰掉,對象英國、葡萄牙等傳統球隊來說當然是一個大恥辱。出於這恐懼,自然就踢得特別注重防守了。

德國之聲:假如前鋒的秘密不成秘密,跑動的空間越來越窄,防守球員越來越棒,將來會始終只有那麼一點點破門嗎?

施特萊希:這是讓人擔憂的。但我相信,比賽會清潔自身。也許這只是一個防守性的階段。今後什麼時候,媒體會施加壓力,而且總會有不滿意0:0的教練產生,新的球員一代會到來。這些因素或許會引發一個過程,使2010年世界盃破門數創許多年來之最。

德國之聲:幾年前,人們還特別擔心德國足球後繼無人的問題。在2006世界盃上,德國帶給世人的是最年輕的隊伍之一,現在大家都說他們有光輝的未來。最年輕的年齡上也有了很好的人才。德國現在又把青黃給接上了嗎?

施特萊希:有這麼多年輕人上場踢球,是因為缺了整整一代球員,尤其是來自德國西部的。巴拉克和施奈德在前東德長大,這不是偶然的。我們有10年的時間沒有給青少年工作以足夠的投入,因此缺了寬度。現在,所有職業足球俱樂部的後繼人才中心,通過加強青少年工作,已經使今天的德國21歲以下隊幾乎都由德甲球隊的主力隊員構成。在6、7年前,這些21歲以下隊成員在他們所在的俱樂部裡,一個賽季也許只能上場3次。在今天的德甲賽場上,有30名主力隊員年齡在21歲以下。德國銜接上了。這大大地中和了2006這支球隊的光輝前景:在下屆世界盃上,他們是否還會出現在場上,我表示懷疑:球隊的組成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會有更好的人到來,即那些現在18歲的人,到那時22、23歲,在個人能力上會更好。寬度已經得到極好的改善。只要基礎對了頭,從這麼個寬度上會不斷有球員冒尖。從前景上看,我們將回到跟法國、英國、義大利一樣的高度,這是毫無疑問的。

德國之聲:是什麼導致了這一積極發展?

施特萊希:德國1990年成為世界冠軍實際上成了個問題。人們開始相信德國反正會贏球的神話,相信德國在身體素質上的優越性,實際上當時根本不是這麼回事。比如非洲國家的球員也非常健康,在身體素質上至少不相上下。後來,慢慢的,訓練方法改變了,更加重視技術了,大約從1998年開始,德國足聯對後繼人才培養工作進行了巨大的改革。現在有300多個基地,每個職業俱樂部都必須建立自己的青少年尖端培養中心,青年少聯賽被推出。此外,我們也去考察其它國家是怎麼訓練的,比如在法國,義大利和阿根廷。可以說,我們從高頭大馬上下來了,去適應現代足球。為了從自己的錯誤裡吸取教訓,我們用了10年的時間。

德國之聲:青少年尖端培養中心從原東德體育學校的經驗中有所得益嗎?

施特萊希:有些結構在東面還保留著。在德勒斯登和耶拿,小夥子們每周訓練8次、9次,10次。由於文化主管權在德國掌握在各州的手裡,我們就面臨一個問題:在我們巴符州,很難在學校裡建立體育班,從而給少年們更多的訓練時間。這對我們青少年教練來說是個問題:一個巴西或者阿根廷的球員到17歲時已經有2至3萬個小時是跟足球一起度過的,這對一個歐洲人來說是永遠趕不上的。這可以跟一個鋼琴家相比:一個每天練6小時的到某個時間會比每天練3小時的優秀,無論他是否有更多的天賦。尤其在足球上,練習時間更重要:這是用腳進行一種全面的、複雜的游戲,跟手不一樣,腳在正常情況下只是用來走路的。必須要非常多地玩球,用數以千計,數以萬計的小時。這方面南美人走在了前面,當然他們也有了別的問題。我在聖保羅的尖端體育中心看到,小夥子們一整天地玩球,晚上9點上課,上課時理所當然地就睡著了。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社會結構。我們在這裡要做到的是,讓少年們獲得訓練時間,就像在英國的Aston Villa那樣,那裡每周訓練9次。他們在那裡每周也只上12小時的學校。而我們這裡是33小時。當然了,那裡的教練們對一些球員最終不能成為職業球員怎麼辦的事情根本不關心。這在我們這裡是不可想像的。

德國之聲:對現代職業球員的要求是什麼樣的?

施特萊希:每個教練都可以列出一個表來,列出球員要想長期高水準地踢球必須達到什麼要求。有那樣的球員,他們可以在很高的層次上跟得上幾場比賽,然後就不行了,因為他們只是擁有一種傑出的特質,還需要人們去適應之。也有另外的情況:在FC巴塞羅納,人們不去計量12、13歲的少年今後會達到什麼樣的身高。這在醫學上是做得到的,其實也是所有俱樂部都做的事。在巴塞羅納,他們說的是球員必須有「第3隻眼」,比如說就像裡克爾梅那樣後腦勺上還長著一隻眼睛。他能看見在他的背後對方球員的動作。也就是說,一個球員需要有一種先知的、周邊性的觀察的巨大能力。在什麼時候一個球員能看見什麼,他能怎麼樣迅速地傳出球去,這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因為就像在一場好的象棋比賽裡一樣,空間是扭曲了的。此外當然還要加上傑出的技術和巨好的體質。在現代足球裡,為了使兩名球員能夠傳出一個球,必須有5名球員同時奔跑。

德國之聲:能把第3隻眼稱為創造性嗎?

施特萊希:也許吧。創造性的前提是先做好高度有紀律的工作。就像畢加索,他的作品90%是手工技巧,剩下的是他個人的體現,他的思想的體現。齊達內就很像這種情況。

德國之聲:德國隊甚至在外國也引起了興奮。您作為教練感到高興嗎?

施特萊希:我很高興他們能嘗試著踢攻勢足球。德國隊裡有些球員對比賽有一種偉大的心和許多的感情投入,比如拉姆,或者克洛澤。他們是一支踢出了真誠的、明晰的足球的球隊,始終想著要破門。這也讓國外的人喜歡,只要是喜歡足球的人,當然要比對那些在世界盃上成就更大、但卻是踢防守足球的球隊更喜歡。

德國之聲:德國真的是世界頂級了,還只是主場優勢的體現?

施特萊希:德國只是有幾年不處在世界頂尖上,但所有的國家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總不會永遠在最上面。足球是這樣,其它領域也一樣。

德國之聲:德國隊從這次世界盃中能學到什麼?

施特萊希:不能把結果掛得太高,不能沉醉到自我滿足裡去。關於德國體質優越和勝利意志超凡的古老傳說當然是荒唐的,這些東西每支球隊都有,從多哥到義大利無不如此,只要品質對頭。德國必須努力地去看,其它國家在做什麼,然後去研究學習,然後懷著對自己之強大的巨大自我信心去行動。因為我們現在又重新擁有了許多非常出色的足球運動員。(採訪人:Sonia Phalnikar)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