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柏林電影節閉幕-章子怡淡看結果

亞思明2009年2月16日

第59屆柏林電影節於2月15日落下帷幕。今年的最佳影片金熊獎頒發給秘魯電影《傷心的奶水》,陳凱歌導演的《梅蘭芳》作為唯一一部有資格參賽的華語影片空手而歸。其中孟小冬角色的扮演者、著名影星章子怡於元宵節當日抵達柏林,為歐洲電影新星頒獎,度過了一個特別有意義的30歲生日。德國之聲中文部記者採訪了章子怡等人。

https://p.dw.com/p/GvGu
章子怡永遠神采煥發圖片來源: AP

2月份的柏林寒風料峭。9日晚7點50分左右,身著灰色晚禮服、外披毛絨坎肩的章子怡出現在Goya大劇院門口,被恭候已久的記者團團圍住。此時,她是以頒獎嘉賓的身份出席歐洲電影新星的慶祝晚會,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影星。對此,章子怡感觸很多,"我覺得還是很榮幸的,因為差不多也是十年前,我是第一次參加柏林國際電影節,很幸運地來到柏林,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得了銀熊獎。那時候我差不多19歲吧。所以今天我想,意義其實蠻特別的。因為今年這十個演員都非常優秀,而且大家都是很年輕的新一代。所以我覺得是一個big honour吧。"

如果說,《我的父親母親》開啟了章子怡演藝事業的大門,那麼2000年的《臥虎藏龍》則是載她駛往好萊塢的快車。短短幾年間,章子怡佳作迭出、人氣飆升,從一個胡同女孩兒一躍成為引人矚目的國際明星,除個人努力之外,也是與演藝界同仁的支持分不開的,"我身邊有很多朋友都在幫助我、提攜我,大家從工作關係變成好朋友,例如很多很優秀的導演:李安、張藝謀、馮小剛,包括這一次的陳凱歌導演,所以我都很感激這些友情。這十年經歷的風風雨雨也蠻多的。我想,成長的腳步是通過每一部電影、每一次經歷、每一個角色走過來的。"

個人命運往往被染上他所在的那個時代的色彩。章子怡的10年成長之路也可謂是中國電影蜚聲海外的一個縮影。就歷屆獲獎名單來看,柏林儼然已經成為中國影人的福地。例如自2000年張藝謀檎熊以來,大陸導演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2001)及《左右》(2008)、李楊的《盲井》(2003)、顧長衛的《孔雀》(2005年)、王全安的《圖雅的婚事》(2007)也都有所斬獲,獲得了五銀一金的好成績。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認為,"因為中國改革開放,包括經濟實力的提高,人們對中國更加關注,我覺得,電影獲獎首先是和這個大背景聯繫在一起的,不僅僅是電影上的發展和進步。說白了就是,在國外電影節上獲獎的作品也可能不是當年最好的作品。中國觀眾應該對此有一個比較清醒和理性的認識。"

作為本屆柏林電影節唯一一部躋身競賽單元的華語影片,《梅蘭芳》已在中國內地創下了1.5億的票房業績。但對該片的藝術成就,影評界卻是毀譽參半。導演陳凱歌本人也用"誠惶誠恐"來形容該片的拍攝之難。因為,要翻拍這樣一位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特殊意義的人物的一生本來就需要莫大的勇氣。有評論指出,陳凱歌既要顧及梅蘭芳在世家人的感受,又要看廣電總局的臉色,扛著一副"紙枷鎖",在多方利益的制衡之中,縮手縮腳不得施展,沒有勇氣將聚光燈投向歷史的陰暗處。"到頭來不過是用另外一種藝術形式,對同一個人做同一種'神化',延續過去主流意識形態對他的完人定論。"

著名學者、文化和思想批評家崔衛平指出:"影片把很多筆墨放在梅蘭芳和周圍人的人際關係上面,放在成名這件事情上面,而我本來期待的是,作為一個藝術家,他主要面臨的還不是與別人相比,自己怎麼怎麼有名,而是藝術的追求。我覺得沒有看到梅蘭芳的藝術道路的形成,人物塑造不夠內在,缺乏內在的思想感情的追索。"

《梅蘭芳》顆粒無收,倒是沒有出乎崔衛平的預料,"一點兒都不奇怪,要是獲獎倒是奇怪了。"

在影片中飾演孟小冬一角的章子怡態度超然, "其實我沒有想太多,我覺得能夠代表中國電影來參賽,這已經是一個很高的贊賞了。所以結果都不太重要。"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