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我們對再度感染新冠的認知有多少
2020年10月1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人們從2020年新冠危機中吸取了若干教訓:我們已經接受或至少習慣了這一點:有關新冠肺炎(COVID-19),我們依舊所知甚少,疑問多於答案。例如,病毒在表面的存活期、感染後的明確症候,以及治癒後的免疫力,等等。
儘管這樣,我們依然期盼在得到每一個新消息、做每一個新研究時,都能獲得哪怕是微小的新認知。專業雜誌《柳葉刀》發表的對此次二度染疫病例的研究報告肯定也是這樣。該研究報告的對象就是全球第5例新冠二度感染病例。
即使有了這一研究,有關免疫能力的問題依舊未解,還需要有更多的研究——這是該項研究參與者的結論。與此同時,作者們也提出了數種猜想,並呼籲其他研究人員,致力於揭開免疫力之謎。
症狀比首次感染更重
這一最新研究報告的對象——來自內華達州的一名25歲男子在48天內被確診感染了兩種不同的新冠病毒。這證實,二度感染在短時間段內發生,尤其是病情發展可以更嚴重。這位年輕人在2020年4月首度感染到再度感染期間曾兩次檢測呈陰性。
今年6月,在出現發燒、頭痛、昏眩、咳嗽、惡心和腹瀉等嚴重感染新冠症候後,該患者被送入醫院,檢測結果呈陽。目前,這位年輕人已出院,從二度感染中康復。
研究報告的作者們寫道,先前的感染可能並不導致當事人一定獲得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因此,人們必須繼續注意以下事項: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定期洗手。
再感染:目前,我們只能「假定」
該研究報告的主撰稿人、內華達大學內華達州公共衞生試驗室主任潘多裡(Mark Pandori)寫道:「關於SARS-CoV-2感染及免疫系統的反應,仍有許多未知,但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先前的感染不一定能保護我們不會再度感染。」
他指出,「重要的是看到,這是一個個例,還不具備這一現象的普遍性。但即使還需要更多研究,再感染的可能性會給我們有關新冠的認知帶來巨大影響,尤其是在還缺少有效疫苗的情況下。」
有文獻記錄的病例:是否有共同性?
這位患者的病毒取樣基因在4月份和6月份的測序結果顯示,兩次感染的病毒在基因上有重大區別。專家們指出,這表明,患者兩次感染的新冠病毒各不相同。
至少,到目前為止,全球範圍在比利時、荷蘭、香港和厄瓜多爾共確診了另外4個再度呈陽病例。不過,只有厄瓜多爾的再度感染病人的病情發展比首次感染時更嚴重。
潘多裡指出,「我們需要有更多的研究,以瞭解清楚,感染新冠者的免疫性能持續多久、為何有點二度感染病例儘管少見但病況更重。」這位研究報告的作者表示,「迄今,我們只見識了少數幾個再度感染病例,但這並不意味著,就沒有更多病例了,尤其是,很多新冠病例病況發展不典型。目前,我們只能對再度感染的原因做假設。」
觀察結果表明,這位美國病人再度感染時的症候表現與厄瓜多爾的那位病人相似,症候嚴重,但在比利時、荷蘭和香港的病人那裡,再度感染時的症候嚴重程度與首次感染時沒有區別。
不同假說
因此,報告的作者們提出了多個假說,用以解釋再度感染的病況程度。根據這些假說,患者後來可能遭遇高度集中的病毒,導致再度感染時出現更劇烈反應;或者,當事人可能接觸到了該病毒的一種毒性更大的變種。
另一假設是,抗體依賴增強效應(ADE)可能是原因。病毒利用這一效應,更有效且更大規模感染肌體。這一現象在乙型冠狀病毒和其它如登革病毒那裡已被觀察到。
作者們還寫道,儘管幾率很低,但可能存在著連續感染的可能性,這種感染採取抑制激活/再激活形式。不過,若要讓這一假設成立,新冠病毒就需有某種變異機率。波昂大學病毒學家施特裡克(Hendrik Streeck)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就此作過解釋。他指出,雖說該病毒變異,但沒有流感那麼高的變異率。
最後的一種假說是,存在著兩種毒株並存的可能性。但這將意味著,第二種毒株在2020年4月未被發現,反過來說,首個毒株在2020年6月的檢測時已然死亡。
最後:尚未發現的非典型病例
此外,人們還不能忘了,美國的這個病例和另外4個有記錄的再感染病例都呈現新冠肺炎的症候。未參與此研究的耶魯大學免疫學家岩崎明子(Akiko Iwasaki)在一篇評論中寫道:「為人所知的再感染病例越多,科學界便越能更好地瞭解,保護功能是如何運作的、自然感染在多大幾率上使人獲得這一程度的免疫。」
這些訊息乃是鑰匙,使我們能夠認知,那些疫苗能幫助我們獲得個人或群體免疫力。
©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