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馬斯做得對 但是還不夠

文山(摘編)
2020年9月2日

《每日鏡報》讚揚德國外長馬斯對中國外長王毅做出了清晰的表態;《柏林報》認為,光是明確表態還不夠。《法蘭克福匯報》則感嘆,德中關係今後將變得愈發艱難。

https://p.dw.com/p/3hueE
Deutschland Treffen Heiko Maas und Wang Yi in Berlin
9月1日,馬斯與王毅在柏林舉行會談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M. Sohn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以"艱難的關係"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德中關係愈發艱難,但依然有迴旋空間。作者認為,當務之急就是要利用好尚存的迴旋空間。

"中國外長王毅此行來歐洲,如果他的目的就是探究歐洲人究竟是否會在徐徐拉開大幕的中美衝突中站到美國人一邊,那麼他現在可以略微解除警報:歐洲人還不想這麼干,至少現在還不想。"

"但是,王毅還沒法松一口氣。在每一個他到訪的國家中,他都得面對批評、直面關係變差的現實。香港、維吾爾、台灣,這些都是關鍵詞。至於新冠疫情,中國人可能對當局的'危機管控'挺滿意,可是西方人完全不這麼看。靠宣傳取得的所謂的'成功'會很快消散。"

"在柏林,德國外長馬斯並沒有對中國客人進行嚴厲的訓誡,但是他也公開表達了德國聯邦政府在香港、維吾爾、台灣議題上的立場。不管怎麼樣,馬斯好歹是在公開場合說這些話。不管怎麼樣,他畢竟為捷克參議院議長訪問台灣而辯護。"

"必須承認,德中關係對於德國而言並不輕鬆。經貿方面,德國與中國聯繫緊密;面對眾多全球問題,德國也需要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合作意願的夥伴。在這一情形下,德國究竟應當對中共持多少強硬的姿態?儘管如此,依然有一些迴旋空間,我們也必須利用好這些迴旋空間。"

Berlin | Heiko Maas trifft Chinas Außenminister Wang Yi
雙方會談後召開了聯合新聞發布會圖片來源: Reuters/M. Sohn

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則以"馬斯對中國亮出休止符,讓人懷抱巨大的期望"為題,讚揚了德國外長在對華議題上做出明確表態。

"在涉及台灣問題時,德國外交界一般不會去刺激中國。任何一個德國高官都不會像捷克議長那樣,動起去台灣訪問的念頭。所以,德國外長明確駁斥中方就議長訪台對捷克方面發出的威脅,就尤為引人注意了。德國並非是主動刺激中國,馬斯利用了這個機會明確告訴中國外長王毅,歐盟的對華政策不容挑撥離間。"

文章指出,馬斯十分明確地說出了"不能容忍威脅",如此清晰的表態不禁讓人產生了巨大的期望。中國表面上支持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實際上卻在爭議地區強硬貫徹主權訴求、對經濟競爭對手實施不公正手段;同時,德國依然在氣候保護等國際議題上需要中國的合作。作者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馬斯在台灣、香港、維吾爾等敏感議題上做出明確表態就顯得難能可貴。

"中國外長在講話中讚揚歐洲統一。可是,在新冠疫情期間,中國卻通過更多是象徵性地援助義大利以及塞爾維亞,分化瓦解歐洲,從而將自己包裝為另一種更好的體制。此外,北京對某些歐洲國家進行戰略性投資,以阻擋歐盟對維吾爾人遭壓迫發出一致譴責。"

"不管怎樣,德國外長努力讓歐洲用一致的聲音對待北京,這是正確的。他那'不能容忍威脅'的諾言,很快就將得到考驗。"

《柏林報》以"馬斯先生,德國還能做得更多"為題,刊評指出,德國外長對王毅就香港等敏感議題做出明確表態,這還只是一個開端。

"在我們這個時代,國與國關係更多地是由貿易協定來勾勒,而不是由和平條約。相互依賴的國家之間不會發生戰爭。就這方面而言,德中關係可謂是十分和諧。至於中國當局在國內踐踏本國民眾的人權,在華投資的德國企業幾十年來並不是很在意。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中國不會有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儘管德國政府也會幫助個別的政權批評者,但往往只是靜悄悄地進行。"

"但是在香港,民主被當局用粗暴的警察國家手段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扼殺,這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忽視的。香港民眾在保衛自己,甘願冒著可怕的風險。他們當然會要求德國為香港發聲,因為德國是歐洲領袖,是中國的長年貿易夥伴。此前,外長馬斯在對華議題上一直十分謹慎。現在,他在香港議題上逼問中國外長,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不過,也還只是一個開端而已。"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