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貿易戰暴露了誰的軟肋?
2018年8月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杜塞道夫出版的《商報》以"封閉取代合作--中德之間的陌生友誼"為題,就德國政府出面阻止中資收購德國電網營運商50Hertz以及金屬加工廠商萊菲爾德一事刊發評論,認為德國與中國作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反對者,本應該相互對話,而非相互阻礙。
"中國依然只是德國的陌生朋友。儘管在過去幾年,中國收購了上百家德國企業,庫卡等德國企業還對他們的中國新夥伴贊不絕口,但是,這些似乎並不作數。德國有著足夠的法規來阻止不受待見的對外技術轉移,而在現有的歐洲出口管制規定之框架下,也能防止技術流失。"
"德國政府出手阻止中資收購,也與德中兩國攜手捍衛自由貿易、應對美國的立場不相符。一面表示要對抗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一面又互不信任,這怎麼行呢?"
"作為出口大國,德國必須要確保這種干涉不成為常態。尤其是在全球政治充滿不安氣氛的當下,這種互不信任的情緒很快就會傳播到其他層面。"
"就在短短四星期前,德國總理梅克爾與中國總理李克強還在德中政府間磋商會議上強調,互相開放市場對德中雙方都有利。如果德國方面覺得中國夥伴在開放市場這件事上做得尚不令人滿意,那麼應該就此展開對話,而不是去數落對方。"
面臨貿易戰的中國政府,近期再次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來穩定經濟增長。《法蘭克福匯報》以"中國的經濟改革能有多好?"為題,刊發評論指出,貿易戰暴露出了中國經濟本身的薄弱環節,也令北京方面更加難以根治中國經濟的各項頑疾。
"從宏觀經濟角度而言,中國正面臨債務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的局面。而且,經濟運轉的效率越低,債務增長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中國無法在不犧牲經濟增長的情況下來抑制債務攀升。現在,中國政府決定要保證經濟增長,同時又試圖通過疑點重重的'微調'來部分化解債務困境。"
"要是這種中央集權的手段不能奏效,那麼下一步的措施很可能又是經濟自由化。目前,自由化的支持者正處於下風,他們的政策路線此前沒能解決好經濟結構失衡的問題。假如中央調控之路線不能取得成功,自由化支持者就能重新佔據上風。但是,中共只有在放棄經濟主導權的情況下才有機會去控制住經濟失衡。"
"現在,距離經濟局勢失控還有很長時間。中國是一個巨大的經濟體,擁有大量的儲備,能夠借此來彌補經濟運轉的低效。只要改革措施以及反向改革措施依舊值得信賴、目標與現實相差不是太遠,政治環境就也會依然維持。"
"真正威脅中國的,並不是當前的危局,而是長期的、周期性的對經濟增長的阻礙力量。與擁有民選政府的國家不同,中國政府對自己的要求更高,執政者也被寄予更高的期望、被要求提供更多的回報。如果這種期望越來越難以得到兌現,中共的執政根基就會被慢慢消蝕。長此以往,崩潰就會是必然結果。"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