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中國是如何輸出價值觀的?

王凡(摘編)
2018年2月6日

無論是在意識形態還是地緣政治領域,中國都愈發引起西方的警覺。《新蘇黎世報》介紹了近日德國智庫發表的報告,總結了北京向海外滲透幾個途徑;《法蘭克福匯報》則關注了美、日、印、澳為了遏制中國而結成的聯盟。

https://p.dw.com/p/2sCkw
China Tiananmen Square
無論是在意識形態還是地緣政治領域,中國都愈發引起西方警覺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捷克總統澤曼不是歐盟的朋友。憑借著這個態度,他不僅在前不久的該國大選中勝出,還在遠東交了新朋友",《新蘇黎世報》周二(2月6日)題為"中國正在擴大其在歐洲的影響力"的文章說。這裡的"新朋友"指的自然是中國。

"捷克只是中國對歐洲政治影響力與日俱增的一個例子。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與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PPi)共同的研究報告總結了北京向海外輸出價值觀,從而向決策者、媒體、公民社會和學術界施加影響力的多種方式。報告認為,其中的一個關鍵時間點是2008年(衝擊歐洲的)金融危機,……一些(歐盟)國家不再靠歐盟的財政支持轉而倚仗中國投資進行建設。從而產生的對布魯塞爾的懷疑態度也潛滋暗長,這一點在東歐比在西歐更普遍,北京成為了另一個資金雄厚同時並不在意法律標準、人權以及法規的可能。反過來,誰惹惱北京,就會受到懲罰:因此,沒有一個歐洲首腦還願意再接見達賴喇嘛。這導致了在過去數年裡,作為國家聯盟的歐盟幾乎無法在人權問題等對華立場上達成共識。"

作者寫道:"經濟依賴性只是中共手中的槓桿之一,而許多歐洲國家的開放性讓中共可以很容易地建立傳播中國世界政治觀的機構與智庫。由(中國)國家宣傳報刊撰寫的報紙副刊、邀請研究者和記者前往考察,都是中國試圖影響歐洲立場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反過來中國可不讓:自2017年起,在華外國機構受到嚴格監管,外企遭到大量限制。在媒體領域甚至發展到,西方出版商對批評中國的文章進行審查,以寄希望於能在中國市場上出版。"

此外,一些有組織的中國留學生和中國學者也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報告表示,西方大學一再收到以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CSSA)名義發出的抗議,因為某活動--例如某位香港雨傘運動代表的登台,傷害了聯誼會成員的感情。在歐洲,這些事件還沒有像在美國那麼常見,然而數量正在增加。"

"研究認為,中國領導層主要意圖是加固本國的穩定,將自己的制度打造為自由、法治的民主體制之外的另一種可能,對中國在西方的形象產生積極影響。這其中也包括在中國本土抹黑西方機構,其中的受害者也包括發表該研究的Merics自己。"

"四對一"

"美國、印度、日本、澳洲这四个国家有什麼共同點?它們都宣稱,維系其聯盟關係(目前簡稱"Quad"的四國聯盟)的主要是民主價值和法治原則。然而提到這些價值,也隱含了另一個共同點:擔憂中國--這個日益強大但是並不認同這些價值的國家",《法蘭克福匯報》2月5日的一篇文章在開頭這樣寫道,表示中國是這四個國家尋求在安全領域更緊密合作的主要原因。

文章寫道,在亞洲安全圈,人們都在談"Quad"這個四國聯盟。"特別是北京仔細地聽其言、觀其行。一些中國的時事評論員已經將這個鬆散的聯盟稱為旨在遏制中國的'亞洲北約'。"

"這些國家在發言時大都只是間接地提到中國,比如將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定為一個目標時。畢竟,在這個問題上,不遵守這些過去幾十年美國領導下所誕生的規則的主要是中國。只有各國的軍方表達地更直白一些。……(美國的)哈里斯上將最近在四國海軍領導人的一次會議上,把中國稱為'破壞性'力量。"

此外,"Quad"四國開始使用"印太"(取代"亞太")的說法,"以便為該地區的地緣政治提供新視角"。"這個想法的出發點是,印度洋和太平洋並非兩個單獨的戰略空間。"

不過作者在最後表示,相比較一個全面的、美國自己的亞洲戰略而言,"Quad"四國方案"是一個比較糟糕的替代品",澳洲前总理陆克文對媒體表示,這是一個"仍然缺乏實質的口號"。而在十多年前Quad這個想法剛出現時,陸克文正是時任總理。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