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緬建交60年
2014年9月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緬甸總統吳登盛正在歐洲訪問,到訪國家包括德國、荷蘭和瑞士。周三(9月3日),按照訪問行程安排,德國總理梅克爾將與來訪的緬甸總統共進午餐,其他細節沒有對外透露。緬甸官方媒體報導說,總統的德國訪問旨在"加深兩國友誼促進合作"。
"加深兩國友誼"的主旨與德緬關係的主調相符。1986年,時任德國總理理查德‧馮‧魏茨澤克(Richard von Weizsäcker)訪問緬甸,在當年該國首都仰光(現已遷都至內比都)的議會大樓裡說,"在貴國,我們立感是與友人在一起。"
德緬友誼可追溯至1954年。當時的西德政府在仰光設立了首個外交事務代表處。為慶祝今年德緬建交60年,德國外交部在9月3日至10月9日舉辦"文化與科學:通向未來的鑰匙"主題展。
德企向緬甸提供軍火
二戰結束之後,德國是緬甸第二大貿易夥伴,也是繼日本之後該國第二大發展援助國。海因裡希‧伯爾基金會的南亞問專家漢斯-貝恩德‧措兒納(Hans-Bernd Zöllner)在一篇未公開發表的講德緬關係的文章裡寫道,兩國關係的樞紐領域並非文化和科學,而是德國軍火行業。德國軍火巨頭費瑞茲-沃納公司(Fritz Werner) 為緬甸軍隊提供槍枝彈藥。中國國民黨在內戰中敗給共產黨後,部分國民黨軍隊從中國撤到緬甸北部。緬甸軍隊與這部分國民黨軍隊交戰了若干年。鑑於德國軍火公司為緬甸軍隊提供武器,雙方也有交流項目,直到上世紀70年代,緬甸數百名以軍人為主的專家曾前往德國接受培訓。
1965年沃納公司歸為國有。在南亞問題專家措爾納看來,這家德國軍工公司與緬甸方面的合作已經成了國與國的合作。即使1962年奈溫將軍發動政變、成立軍政府,也沒能導致緬德軍工合作中斷。相反,奈溫將軍定期到當年西德首都波昂所在的萊茵河地區,與西德各政黨官員、商界人士會面。上世紀70年代,兩國還在德國技術合作公司(GTZ)的牽頭下展開了一系列發展援助項目。
1988年,緬甸軍政府血腥鎮壓國內民眾抗議。德緬兩國友誼也立即中斷,外交關係降至最低水準。兩國間發展援助合作暫停。只有民間合作往來還可能小範圍繼續。
持續23年的外交冰期,其終結與開始一樣迅速。2010年年底,緬甸出人意料地啟動了改革開放轉型過程。2012年4月,歐盟取消了對該國的一切制裁,只保留武器禁運一條。雙邊發展援助項目重新啟動。今年2月,德國總統高克訪問緬甸時說,"只要改革是在正確道路上進行的,那就越快越好。"
爭搶發展援助項目
不過,改革速度過快也有危險。德國科學與政治基金會南亞問題專家威爾(Gerhard Will)說,"大家都對緬甸突然開放毫無準備,由於多年的制裁政策,我們對該國的瞭解也大不如前。"他同時認為,不少組織、教會團體、基金會或政府機構沒有先好好瞭解一下緬甸,而是盲目展開行動。威爾還說,項目的組織協調工作也有待完善,這也是緬甸政府多次重申的願望,因為該國對突然而來的大批國際援助項目根本難以應接。
德國針對緬甸的發展援助工作重點在於中小企業間的合作和緬甸的財政系統改革方面。德國同時也在記者培訓工作方面提供支持。德國之聲新聞學院就負責其中的一個項目。
"農村地區的發展建設並非合作重點,出乎我的意料",威爾說,"畢竟德國在這一方面實力雄厚,這一領域的發展援助工作可以通過較小投資獲得相對大的收效。而且讓截至目前從改革政策中獲益較少的鄉村民眾也能改善生活水準。"
在文化交流方面,德國總統高克今年訪緬時促成的歌德學院重新開始運作是重要的一步。緬甸歌德學院院長奧古斯汀(Franz Xaver Augustin)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談到緬甸人對德國有"濃厚興趣"。
在經濟方面,德國企業尚未在緬甸取得顯著成績。德國科學與政治基金會的威爾說,這主要是由於緬甸市場主要被中國和泰國的企業佔據,也讓德國企業立足困難。德國漢高日用品集團和史達德(Stada)算是首批進入緬甸市場的德國公司。漢高在當地生產洗衣粉,史達德在當地的藥廠已經破土動工,明年開始投產。儘管德國與緬甸的雙邊貿易額還相對小,但仍是歐盟國家中緬甸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國。自2013年11月起,德國工商會(IHK)在緬甸當地為有意向該國投資的企業提供支持,以便促進德緬經濟合作進一步發展。
作者:Rodion Ebbighausen 編譯:謝菲
責編: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