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製造"-從假冒品到高品質
2012年8月22日"德國製造"這一標籤並不是德國人最先提出的,而是出自英國19世紀的"貿易市場法"。根據這項法律,直接對英國工業產品構成競爭關係的外國產品都要被打上一個"印記"。每一個準備在英國開展業務的國家都需要在自己的商品上標出產地。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經濟歷史學者阿德爾斯豪瑟(Werner Abelshauser)說:"這一項要求也特別是針對德國而定的,因為當時英國人懷疑德國在仿製英國產品,例如德國索林根地區產的剪子、菜刀等刀具。另外薩克森州產的機械也被懷疑成是A貨。"
阿德爾斯豪瑟分析說,他認為當時英國做出這樣的規定主要出於兩種考慮,一是對英國消費者的保護,避免購買謝菲爾德品質上乘刀具的假冒品;二是那時候英國人考慮貶低德國機械製造的水準,給德國製造打上"品質低下"的印記。
不過英國人失算了。"Made in Germany"非但沒有成為"偽劣品"的代名詞,反而逐漸變成"貨真價實"、"品質上乘"的標誌。當然這中間也經歷了一些時間。1891年簽署《馬德里條約》的大部分國家都承諾,不會在商品上標注虛假出處。每個國家都有義務在本國產的商品上標明真實產地。
大規模的仿冒情況在東亞地區也早就存在,因此日本要求全部來自中國的商品都標明"Made in China"。
這種事情在歐洲歷史上也經歷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標有"德國製造"的商品不能在英國和盟國的市場上銷售。
但是二戰結束之後,這一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德國商品不同於美國的大批量生產,德國商品非常強調品質和"後工業時代量身定做"的特性。經濟歷史學者阿德爾斯豪瑟說:"所謂量身定做的意思就是,德國企業的專長不是大批量生產,而是講究專門按照客戶的需求進行生產,無論是完整的設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還是智慧型機械都是如此。"
這些合乎客戶口味的商品越受歡迎,"德國製造"這一品牌就越出眾,含金量也就越高。
直至今日,"德國製造"已經含有一層特殊的含義了。阿德爾斯豪瑟說,"德國製造"甚至已經成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理由。這一特點特別體現在德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行業領域,例如汽車、機械製造、電子技術和化學工業。
有一些德國企業擔心自己的產品會被貿易夥伴仿冒,阿德爾斯豪瑟認為這種判斷是錯誤的。但是這種看法,特別是針對中國這個貿易夥伴國時,也的確相當普遍。"德國出口經濟從來沒有在同不發達國家開展的貿易中獲利,正相反,90%的利潤都是在同發展水準相當的國家間建立的貿易關係中獲得的。所以我們事實上更期待中國盡快達到我們的水準,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和他們談判。"
如果每個貿易夥伴都能集中於自己的專長,那麼每一方都能獲得最大的收益。這就是最簡單的經濟邏輯。
作者:Klaus Ulrich 編譯:洪沙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