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人如何在中國生活?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月8日

正如許多中國父母不惜重金把子女送去美國、英國、法國或者德國讀書,德國人的活動範圍也不只限於家鄉的一小片土地。最初遠涉重洋也許並非真心所願,可是一年半載過後,當他們帶著中國千百個新鮮烙印重返德國的時候,內心回蕩著一個聲音:無論何時,無論怎樣,我還要回去!

https://p.dw.com/p/4XTs
上海的花花世界圖片來源: AP

凱斯汀在上海的故事

這正是凱斯汀的心聲。1990年她作為德中互換中學生前往上海,課程結束後重返故鄉漢堡:「我那年才17歲,但是我已經確切知道,總有一天,我還會回到那個充滿激情、不同凡響的城市。」

凱斯汀後來在路德維希港經濟大學的 東亞學院學習企業經濟(BWL),其中有兩個學期在中國江西省的南昌大學學習。

凱斯汀回憶說:「陌生的文化環境給了我當頭一棒。我提前兩周到校,校園裡空蕩蕩的,沒人接待我,電話號碼是錯的,留學生樓還待裝修。我失望透了,以為自己在中國是不受歡迎的不速之客。」

既然很多困難超出當初的設想,凱斯汀也只能閉上眼睛往前闖。中國教授為她特授的中文課使她的「普通話」水準象火箭升天一樣從「中等」躥到「優良」,並且成為她隨後去上海,在德國中心實習的敲門磚。

凱斯汀現在已經成為德國駐上海工業貿易中心的職員,她介紹說:「中心於1994年成立,已經幫助130多家德國企業進軍中國市場。我的工作範圍包羅萬象,從稅務咨詢到幼兒園推薦,幫助解決顧客在中國生活的各種難題。」

隨著德中經濟貿易往來的增加,德國中心的業務量也日益加大。邁入2004年,中心將新建起一座更高大更現代的寫字樓,以滿足德國公司的租賃需要。而凱斯汀也已經在此度過了整整四個春秋冬夏。

凱斯汀說,上海是外國企業的最佳駐扎地。德國幼兒園、小學一應俱全。企業僱主往往承擔德國雇員的房租、子女的教育費用,但是稅務負擔相對略重。德國職員在上海都請得起私人女傭,工錢只合270歐元每月。

凱斯汀還說,中文其實並不難學,語法和德文相比非常簡單,只是四種聲調很容易搞混。不過即使出了洋相,中國人只會對你微笑,那絕不是譏諷的微笑,他們只是用微笑幫你化解困窘。

卡迪婭在北京的故事

卡迪婭是一位公關能手,曾經長期在紐約的科技代理公司工作。幾年前,她被公司派往中國開拓高新科技公共關係領域。這是一個能夠讓人快速飛黃騰達的行業,在今天的社會,沒有公共關係,便幹不成事業。

2001年12月,卡迪婭坐上了飛往北京的班機,開始負責維護亞洲客戶關係網。那個時候,她壓根不懂中文,也沒興趣學,因為公司內部員工都講英文。但是今天,她除了母語德語、流利的英語、法語,一點點西班牙語外,她的中文水準已經足夠讓她從容應付日常生活。

北京人顯然已對西方遊客及商人司空見慣,近幾年來,金發碧眼的高鼻子洋人在京城隨處可見。但是中國人依然禁不住好奇,無論是坐在飯桌對面、計程車後座,卡迪婭的國籍問題成了開門見山的話題。卡迪婭說:「中國人對德國印象不錯,每當我說自己是德國人,計程車司機便會翹起大拇指以示贊許。」

將近有1500家德國企業已經在中國成立子公司,或者至少設立辦事處。德國經理往往被調撥前線,監管當地的德國或中國員工的工作。相對來說,能說英語或者德語的中國人數量遠遠超過懂中文的德國人數量。許多公司將英文設定為公司用語。

和幾年前不同,中國人和外國人的住宅區不再嚴格區分界限──至少在理論上如此。事實上,多數外國人並不喜歡落戶到中國居民樓,因為那裡的建築品質不佳,生活環境嘈雜。他們寧可支付昂貴的租金,搬到現代化的時髦公寓,或者修繕過的舊式別墅裡。卡迪婭說,這樣一來,住房面積可能不太寬敞,不過人們學會多在飯店酒吧和朋友聚會。

外國職員在中國有足夠的假期。每逢五.一、十.一,還有中國的春節,公司統統關門放假,休息時間長達一個星期。這是會朋訪友的大好時機。

(芙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