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謹慎到積極-德國外交政策轉向
2014年1月3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總理梅克爾在本周三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其政策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德國肩負起"對世界和歐洲"的責任,否則"我們的夥伴以及我們自己會在政治、經濟和價值觀各方面受損"。在多年的謹慎路線之後,梅克爾的這一表態標誌著德國外交政策走上一個新的台階。她還尤其強調,德國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將依靠軍事和民事手段的有機結合。
具體來講,梅克爾宣佈德國將在非洲的兩大衝突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也就是增加在馬裡的駐軍,並且支持法國在中非的使命。數天前,德國新國防部長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發出這樣的呼籲。
呼籲更為積極的外交政策
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雖然沒有在外交政策原則性講話中談到非洲,但他的觀點和梅克爾相差無幾。施泰因邁爾也贊同積極的或者說更為積極的外交政策。他說,過去幾年裡,世界發生了巨變,許多危機離德國越來越近,"外交上的作為或者無所作為"都會影響到德國自己。他還指出,在與危機作鬥爭中,歐洲完全專注於自身,這當然是必要的,但是,與此同時,歐洲忽視了歐洲以外的發展與變化。
世界危機地區
2005年至2009年期間曾在第一屆梅克爾內閣中擔任外長的施泰因邁爾一一談到世界各危機地區。首先是中東地區以及事態發展被低估的阿拉伯世界,之後是令歐洲震驚的烏克蘭危機。他還說,阿富汗決不能回到2001年之前的衝突狀態,而東亞局勢也值得警惕。中日糾紛不僅關係到爭議島嶼,還有很深的歷史原因。
施泰因邁爾說,採取新外交政策也是對歐洲現實情況作出的判斷。德國是歐洲人口最多、經濟最強的國家。"如果這樣一個國家都袖手旁觀,那麼危機就難以得到解決,也就難以提出能夠付諸實施的建議。"正因如此,德國幫助敘利亞銷毀化學武器是正確的決定。施泰因邁爾說,敘利亞的例子表明,軍事上謹慎行事並非等於非袖手旁觀,使用武力是錯誤的方式,更好的途徑是政治解決辦法。
反對黨提出批評
德國左翼黨堅持反對德國聯邦軍參加海外使命。其外交政策發言人格爾克(Wolfgang Gehrke)表示,左翼黨堅決反對"將聯邦軍作為外交政策的工具",所有的駐外軍事行動必須結束。綠黨人士弗裡特約夫‧施密特(Frithjof Schmidt)對執政黨聯合組閣協議中的數個外交重點提出批評。比如在軍備出口的問題上缺乏具有約束力的規定,一方面主張無核化世界,另一方面卻支持北約的核武器現代化進程。施密特批評"這是雙重標準"並指出,在可攜帶武器的無人機問題上,討論也缺乏政治透明度。
作者:Kay-Alexander Scholz 編譯:樂然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