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沉默到譴責「恐怖主義」
2019年8月1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人連續數星期舉行示威、遊行,參加人數最多時達百萬,成為自1997年主權移交以來,對中國在這個半自治城市所扮演角色的最大挑戰。
隨著示威者和港府之間的緊張關係升級,中央政府傳出的訊息顯示,它試圖掌控輿論,由它確定海外和內地獲何種示威訊息,在內地,社群網站和新聞網站受嚴格控制。
北京對示威運動的表態發生了一系列演變。
6月9日,示威民眾使香港市中心生活限入癱瘓。他們抗議一項引起爭議的引渡法。批評者稱,該法將侵蝕港人享有的自由。
組織者稱,當日上街遊行反對該法的人數超百萬。官媒新華社淡化示威規模,僅稱為一場"公眾遊行"。
當晚的中央電視台主要新聞節目未報此次示威,在中國類似於推特的社交平台--微博上也搜索不到示威消息。
然而,數天後,官媒改變了策略。涉及示威,它們不報反對派示威,而是著重報導對該法的支持上。《中國日報》上的一篇報導稱,"80萬人對修例說'好'",反修例示威遊行人數只有"約24萬"。《人民日報》也遵循同樣路線,宣稱,"各界人士都表達了對修例的支持"。
此次大遊行後,北京很快開始譴責示威運動,稱一小撮組織者與西方政府同謀。
7月中旬,《人民日報》譴責"外部勢力"干涉中國內政。這是一旦面對國際批評,該國外交部的通常說辭。
在西方政界人士表達對香港示威者的支持後,北京加重了這一口氣。示威者們的呼聲已從取消修例擴展成對民主改革的廣泛要求。
在英國外交大臣籲請香港特首林鄭月娥重視示威者呼聲後,中國稱,英國在這個半自治都市"製造麻煩"。
在北京舉行的一次新聞會上,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發言人楊光將外國干預同分裂主義相聯繫。他稱,示威運動的目的之一是把香港變成反對中央政府的一個基地、顛覆中國的一塊跳板。
入夏以來,香港騷亂持續加劇。警方動用催淚瓦斯、發射橡皮子彈,驅散示威人群。
7月底,一群蒙面男子--被懷疑是三合會成員--在一火車站內暴打示威者,公眾憤怒情緒沸騰。
出於對當局不妥協立場的失望,示威者衝擊了立法會和北京駐港機構。中國當局譴責示威者中的"一小撮極端分子",而顯示警察暴力的影片卻在內地被屏蔽。
新華社警告"暴力極端分子"正將香港推入"深淵",並稱,不能對示威者們的要求有任何讓步。
進入8月後,官方的用詞和宣傳更趨嚴厲。
8月1日,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公佈一段影片,顯示全副武裝的軍人演練應對示威者。
蘭開斯特大學中國政治學家和外交政策研究專家查布(Andrew Chubb)表示,北京此舉可能意在恐嚇香港示威者,讓他們想到,當局可能會動用軍隊,強力恢復"穩定"。
《環球時報》、《人民日報》一類官媒刊登一系列警察訓練、軍車在華南邊境城市深圳集結的圖片。
本周二,示威者導致繁忙的香港機場癱瘓後第二天,北京使用了強硬說法,稱示威行動出現了"恐怖主義苗頭"。周三,它重複這一說法,稱機場的示威者有"類似恐怖主義行為"。
設址澳洲的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研究員布蘭德(Ben Bland)對法新社表示,中共歷來極謹慎選擇用詞,現在的這一說法是向港府發出的一個訊號:可以加大施壓,"它是要向示威者表示,'我們高度關注'" 。
凝煉/洪沙(法新社)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