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中俄聯合抗美的三角關係說法已過時
2018年9月14日
德國之聲:王毅外長在4月曾說過,中俄關係"處於歷史最好時期",這種"最好"都體現在哪些方面?
馮玉軍:按照王毅外長的解釋,最好時期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個是雙方的政治互信進一步提升;第二個是中俄的經濟合作不斷提量改制,數量擴大、品質改善;第三個方面就是雙方在國際事務上緊密的合作,為地區的穩定,解決國際熱點問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第四個就是雙方在安全領域的合作日益深化,包括軍事技術的合作;第五個方面,就是雙方人員交往也是一個深化。這應該是官方所要表達的主要的內容。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中俄關係之所以說現在是歷史的最好時期,除了上述之外,最根本的因素是今天的中俄關係找到了其最正確的發展定位與原則,那就是三不: 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
符合這三個原則的中國關係的做法都會促使諸國關係穩定和持續發展。違背了,中俄關係就可能出現問題。
德國之聲:您說不針對第三方,但是所謂中國聯俄抗美的說法,你怎麼看?
馮玉軍:現在所說的三角關係、聯俄抗美、美國聯俄制華、聯中反美--任何這種冷戰時期的設想都脫離了時代的發展。冷戰這種以地緣政治博弈為核心的三角關係已經過時了。
中美俄三個國家三組雙邊關係各有各的價值,各有各的問題,「借某制某」的方式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使相互關係更加複雜。
具體一點比如說,中國與美國的貿易戰,我們不可能通過與俄羅斯的這種合作--無論是安全合作還是經濟合作,來解決中美貿易戰的問題。中俄之間的貿易額再高,也替代不了中美之間巨大的經營能力。我想這點是非常清楚的。包括在戰略上,無論是台海問題還是南海問題,中國也不能指望俄羅斯的軍事同盟能幫助中國解決軍事問題。
德國之聲:俄羅斯主導下的"歐亞經濟聯盟"與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目前的合作如何?還有哪些合作潛力?
馮玉軍:要討論這兩個問題之間的聯繫,我們首先必須要把它們各自是什麼東西搞清楚。
「歐亞經濟聯盟」是俄羅斯主導的歐亞地區一體發展的機構,它從當初的海關聯盟算起,一直發展到現在,最根本的目標就是在同盟內部加強成員國之間的商品、服務、投資、人員之間的往來。很大程度上通過一種相對封閉的區域內的合作,來提升成員國的經濟合作水準,更多的把域外的國家擋在外面。
從這個角度來講,歐亞經濟聯盟的成立某種程度上非常類似於蘇聯當初主導的經互會,東歐國家的經互會(經濟互助委員會),就是要鞏固俄羅斯在這個地區經濟主導的地位。歐亞經濟聯盟成立後,其實很大程度上關稅水準是提高的。儘管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都已經加入了WTO,但是歐亞經濟聯盟成立以後,這幾個國家都相應的提升了、採用了統一的關稅水準,這也意味著域外國家的商品進入地區的難度進一步上升。除了關稅也有非關稅壁壘,相對也是比較壁壘森嚴的。
歐亞經濟聯盟成立這幾年,因為各種原因,不但沒有發揮創造貿易的作用,反而起到貿易轉移的功能,那就是俄羅斯在裡面得利更多。
一帶一路不是規則非常明確的、高度制度化的經濟合作一體化機構。它更多的是倡議,更多的是以項目來推動的。在這個過程當中,儘管雙方現在簽署了歐亞經濟聯盟與一帶一路對接的協議,中國商務部也與歐亞經濟委員會簽署了加強經濟合作的相關文件,但是在制度安排上,其實中國進入這些國家的難度是加大的,和之前相比並沒有減少。
由於俄羅斯受到西方的制裁,該國在經濟上迫切需要中國的投資、技術、市場,也不得不對一帶一路展現高度熱情。但是一個根本的出發點,一帶一路所有項目的推進,特別是在歐亞經濟聯盟的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受制於歐亞經濟聯盟的統一規則:它的關稅、非關稅壁壘以及它的統一電力市場、統一能源市場、統一商品市場等等一系列的約束。儘管中國早就提出與俄羅斯包括歐亞經濟聯盟相關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區的協定,但是這些協定遙遙無期。
所以說,雖然雙方表示了比較強的政治意願,但是要想讓歐亞經濟聯盟與一帶一路的對接取得全面實質性的進展還是有很多困難。
德國之聲:那中俄在其他經貿方面還有哪些合作潛力和可能?
馮玉軍:經貿上我想還是更多通過雙邊的框架來開展。包括中俄之間的框架,也包括中哈、中白之間的雙邊框架。但要通過歐亞經濟聯盟這個一體化的機構來開展雙邊合作,我想潛力是有限的。
中俄之間,還是表現在兩個: 第一個是能源,能源的合作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但是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國際市場也在發生比較大的變化: 正在從賣方市場往買方市場過度。現在缺的不是資源,而是市場、投資、技術。這個方面,中俄能源合作的相互依賴的重心正在從俄羅斯轉向中國。也就是說中國的位置更加的有利。俄羅斯有求於中國的程度更大。
第二個在農業領域。隨著貿易戰的推行,中國在農業領域的潛力也更展現出來。俄羅斯廣闊的土地與中國的市場技術,結合起來應該是很有發展潛力的方向。但也要看到具體的困難與結構性的制約的因素。比如說大豆,中國農產品進口量最大的領域,每年從美國進口三千八百多萬噸,俄羅斯去年向中國出口只有60多萬噸。每年俄羅斯全年的大豆生產量只有三百多萬噸。所以在短期之內是很難滿足中國的需求。潛力還是有的,但實際的困難還很多。
德國之聲:中俄合作期間,兩國會在中亞國家的政治影響力方面較勁,例如土庫曼斯坦,過去天然氣賣給俄羅斯,現在都銷往中國,過去俄羅斯可以把土庫曼斯坦的天燃氣加價賣給其他國家來獲利,現在就不能這麼做。雙方會為了合作盡量擱置這些爭議嗎?
馮玉軍:我覺得這個問題不能籠統地一概而論。理論上雙方按照國際關係會有合作又有競爭,但是實際很多問題上我認為還是要針對具體問題分析。
當然俄羅斯曾經靠倒賣土庫曼的天然氣獲利。但是隨著天然氣越來越多,如果土庫曼的天然氣賣到歐洲市場,很大程度上會進一步削弱俄羅斯對歐洲天然氣出口。不僅僅是經濟利益上而且在市場份額上會搶佔俄羅斯的市場份額,這是俄羅斯不願意看到的。恰恰是土庫曼天然氣進入中國市場,為土庫曼找到一個市場渠道,減輕了俄羅斯面臨的土庫曼天然氣在歐洲的市場競爭。
德國之聲:在俄羅斯好像中國移民越來越多,在俄羅斯的中國移民大多處於底層,俄羅斯報導中如官員也會用比較爭議的詞,例如說擔心遠東地區遭到「入侵」等等。兩國關係轉好的話,這些問題是不是會得到處理?
馮玉軍:我覺得你提的問題已經過時了。這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現在在俄羅斯的中國人,特別是長期居留工作的,不是在增加而是在減少。更多中國人包括東北的居民,不是喜歡去天寒地凍的俄羅斯而是去海南,南方中國自己的省份。這個「人口威脅論」曾經被俄羅斯政治人士有意的加以利用達到他自己的目的,但是在目前這些年看來俄羅斯國內的這種宣傳蠱惑相應的在減少。
德國之聲: 目前中國經濟在體量上遠遠大於俄羅斯,俄羅斯是否會感覺自己是夥伴關係中的「小夥伴」,並為此感到擔憂?
馮玉軍:現在中國的GDP是俄羅斯的十倍,中國的人均開支也是俄羅斯的三倍到四倍,可以說中俄兩國的國力對比也在經歷歷史性變化。毫無疑問,在四百年中俄關係的長歷史周期裡,這種實力的變化毫無疑問會引起俄羅斯極度的擔憂,但是俄羅斯的外交是極有戰略內涵的,它的外交也是非常的嫻熟。所以說現在雖然俄羅斯面臨著美國歐洲巨大壓力 下,儘管對中國充滿擔憂,但是表面上並沒有表現得特別明顯,因為它需要中國的幫助來緩解他的困難。但是從內心來講我想俄羅斯的擔憂還是非常濃厚。俄羅斯的相關智庫、專家官員也在不同場合發表過類似言論。更重要是現在中美俄關係處於複雜的情勢之下,俄羅斯還是正在謀求從美國的壓力之下解套,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把中國推上美國第一戰略對手的位置,讓中國成為美國對外戰略的首要敵人。我們未來會拭目以待中美俄的關係怎麼去發展。
德國之聲:西方媒體常用的觀點是,中俄兩國其實在北韓問題上一個扮演好警察一個壞警察,中國跟北韓維持良好關係,但是比較強硬,俄國給予援助,您對此怎麼看?
馮玉軍:俄羅斯要怎麼給北韓援助? 這麼多年它沒有給過北韓援助。所以說在實際的問題之上,經濟層面俄羅斯給北韓的援助是非常非常小的。它更多的是通過外交的運籌來發揮影響力。
馮玉軍教授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曾擔任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俄羅斯研究所所長、中國中俄關係史研究會副秘書長等職務,發表過多本關於俄羅斯外交以及中俄關係的著作。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