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歐洲價值與中國反制裁的代價

2021年5月21日

歐洲議會高票通過了「關於中國對歐盟實體以及歐洲議會議員制裁」決議案,同意凍結《歐中投資協議》。這標誌著歐洲正在重新確認基本自由、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和捍衛人權等議題,並對中國形成政治和外交上的壓力。

https://p.dw.com/p/3tkiH
Symbolbild EU - China
圖片來源: Jason Lee/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如同不少人預料的那樣,歐洲議會以599票贊成、30票反對和58票棄權通過了「關於中國對歐盟實體以及歐洲議會議員制裁」決議案,同意凍結《歐中投資協議》(EU-China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批准程序,直至北京解除報復性制裁措施為止。決議同時要求執委會與歐盟對外事務部迅速制定一份供應鏈產業建議指引,讓使用維吾爾族強迫勞動風險的企業有所依循,並在立即找出替代供應來源上給予支援。決議還呼籲重新平衡中歐關係,支持一系列自主措施的工具箱。最後,決議還要求暫停成員國與中國的引渡條約。目前法國、比利時和西班牙等歐盟10個國家與中國簽署有引渡協定。

當然,這次決議獲得跨黨派支持表決通過,說明的歐洲議會大多數對中國政府的態度有著明顯的改變。這將影響今後一系列歐盟有關中國的政策。

決議中實際上是提出了一個中國永遠不會滿足的要求,即解除報復性制裁措施。中國政府決無可能因受到歐洲議會的壓力取消那些制裁。換言之,《歐中投資協議》難產已成定局。

20日的決議案傳達了一個重要訊息:即歐洲價值在政治和經濟活動中依然重要。歐盟正在重新確認基本自由、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和捍衛人權等議題,絕不會在歐中關係中因圖利而給歐洲價值打折扣。

中方儘管在反制裁前後,儘管知道可能出現的後果,但左思右想,還是覺得保住投資協議比丟失它更重要,所以,中國的政治精英決定在唱了白臉後,又唱紅臉。在反制裁後,習近平跟梅克爾、馬克宏分別打了電話,在決議案之前兩天,李克強又跟義大利總理通電,強調「共同推動中歐投資協定早日簽署生效」。 現在看來,這些努力顯然都白費了。 看來,要想把中國夢做到歐洲去,發生的速度和規模肯定不如以前想像的那樣順利。

儘管中國政府發言人反復重複下面的話,「中歐投資協定是一份平衡、互利共贏的協定,不是一方給予另一方的恩賜,是互利互惠的」。但從中方在白臉政策以後又來跟歐盟主要國家領導唱紅臉這一事實來看,《歐中投資協議》即便對中方來說也並非僅具有象徵意義。

決議案對中國政府意味著什麼呢?

首先,凍結《歐中投資協議》大大提高了中國今後技術競爭的難度。 中方所需的高科技產品有40%都來自於歐洲。中方自稱中方在談判過程中同樣做出了重要讓步,原因主要就是為了給自己從歐洲獲取先進技術多開幾道門。中方自稱有資本,可以不急不躁。歐洲那些有技術沒錢的公司有的是,中國可以用收購等方式將其獲得。 而現在,歐洲會對此顯得更謹慎小心,升高中國投資門檻或者對收購技術企業實施限制,成了必然。

當然, 歐盟議會的此決議,並不會影響中歐的貿易發展,而且, RCEP自貿區的建成,意味著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經濟體量將形成一體化大市場,將為區域和全球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中國的經濟體將變得更大,對歐洲吸引力也會越大。但是,在技術轉移上,歐洲對中國大方的做法已成歷史。 這對習近平總書記領導下的要在不偷、不詐的條件下實現技術自立的國家,挑戰顯然更大。

決議案對中國另一個打擊是政治上的信譽。中國領導一直不願意看到美歐共同打造所謂的「反共陣線」。但是,現在卻在慢慢發生。隨著一份歐盟內部報告的曝光,中國對未來的中歐關係的好轉也並不抱過多的期待,因為歐盟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者」或「系統性對手」已成定局。這無疑,對中國會形成政治和外交上的壓力。

那麼,面對這些不利於中國政府的變化,在中國的反制裁後,中國政治精英是否有反思呢? 比如說,首先,會不會把那些在「反擊歐洲」時,出餿主意的人重新審視一下呢?因為回過頭來看,北京的「超級別「的報復性制裁,非但沒把歐盟嚇到,反而幫助歐洲議會統一了政治立場。這方面的反思是否會發生,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告知世人的。

中國政治精英必須反思還體現在另一方面,即對中國式的「一把手說了算」之思維是否會改變呢?首先, 事實至少讓中方知道了歐洲議會不是傀儡。其次,中國最高層跟德國、法國、義大利高層的電話,體現了中方過於熱衷於「一把手「的交流,而無視其他政策決定的因素。正是這樣,中方才會把決議案看成是歐洲議會幾個人的操縱。 正是這樣,中方才會說,(凍結協議)是「歐方無法完整遵守規則的一個缺陷,反映了歐盟作為經濟夥伴有可能因為政治考慮橫生枝節的不確定性」。說到這裡,也許會使我們想起拜登一句話,即「習近平骨子裡沒有民主「。 但筆者以為,在投資協議被凍結的事實面前,對歐盟這樣一個民主政體不同的決策的認知,中方也不得不瞭解了。

決議案對德歐的負面效果

當然,對歐盟來說, 特別是對德國來說,這次決議案也會給今後政治與經濟的發展帶來一定負面效果。

首先,這次決議案是對可能正在離開政治舞台的梅克爾政府的一個重大打擊。 換言之,也是她離開政壇之前一個敗筆。同時,如果下一屆綠黨執政,那也預告了下一屆政府可能在中國問題上要做的事。

德國總理梅克爾當地時間20日在接受西德意志廣播電視台(WDR)採訪時表示,她可以確認中歐投資協定內容中的「每一個字」,在華歐企在市場準入方面的條件將得到改善,氣候保護和勞工標準也將得到改善。20日,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Peter Altmaier)表達了仍支持維持中歐投資協定的態度。而顯然,議會的氛圍跟德國政府的「中國派「顯然距離比較大。

同時, 歐盟也將在付出代價。儘管貿易和經濟的脫鉤都不符合雙方的利益,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已經暗示,中歐投資協定「凍結」對歐洲的經濟復甦、對外經濟合作有很大的影響。因為中方很可能在中國市場製造障礙,使得歐盟企業就失去在電信、金融服務、私人醫療、環境服務、研發以及航空運輸等服務領域更多地進入中國大市場的機會。

德國的「親中國派「到現在還堅信,一旦中歐投資協定獲批,這將為歐洲在華投資和智慧財產權提供更大保護。德國工業聯合會執行董事會成員沃爾夫岡•尼德馬克(Wolfgang Niedermark)表示,「達成協定總比不達成協定要好」。但客觀上,不少歐洲企業到了現在的地步,也許會開始問自己,一文協定,也許能提高的中國偷技術的難度,但如果對方真的要偷,一文協議難道真的能那麼神奇?

《歐中投資協議》的凍結的時間長度可謂是沒有限制的。對歐盟來說,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死了這條心。在這種情況下,歐盟的決策者自然而然會把視線延申到中國以外的地區和國家。 台灣、印度可能就會成為協議凍結的得利者。當然,如果沒有歐盟在財力等各方面著力拉一把,那些「新夥伴「不一定會有像中國這樣大的經濟體的動力和融合力。所以,歐盟領導如何在這一二年時間內,盡快地找到中國的替代國,即便不在全部領域,至少也得在某些領域。 這就要看歐盟的政治智慧了。 

至於中國方面,表面上中方說「中國這個時候不妨以靜制動,讓子彈多飛一會兒」,但實際上,領導層面也不得不改變原來的設想,在技術突破方面不得不做好肯硬骨頭的準備。當然,這硬骨頭是否能啃下來,心裡還沒個底呢。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徳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餘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