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中歐投資協定還會柳暗花明嗎?

2021年5月6日

DW客座評論員鄧聿文分析認為,中歐投資協定對雙方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北京可能更看重它的地緣政治意義,歐盟原來看重的是它的經濟意義。在歐盟傳出擱置議題的消息之後,該協議還是否有希望重現曙光,就看歐盟特別是德法等國如何在經濟利益和人權問題上取捨了。

https://p.dw.com/p/3t2B4
Belgien l Online-Gipfel zum Investitionsabkommen zwischen EU und China
圖片來源: Dursun Aydemir/AA/picture-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歐盟委員會被曝拒絕就與中國的投資協定開展進一步工作,儘管歐盟發言人隨後否認暫停,表示投資協定涉及法律和文本翻譯的技術部分仍在進行中,現在還不是開始批准程序的時候,但也認為"協定的審查無法與中歐關係動態切割,批准前景將取決於局勢如何演變"。

中歐投資協定去年底趕在美國新政府成立前完成談判,顯然中歐雙方都明白,美國是中歐最終達成投資協定的一個重大外部變量。而在新疆問題成為美歐和中國角力的焦點,尤其歐中為此出現制裁與反制裁後,在很多人看來,投資協定很可能會被歐盟取消。

中歐投資協定本計劃在今年底前簽署的。歐盟批准協定要過兩道關,27個成員國以及歐洲議會的同意。後者在今年3月原本是要審議該協定的,但因中國制裁歐盟機構和人員,被取消審議。歐洲議會有議員甚至放話稱,如果中國不撤銷它對歐盟的制裁,就別想讓協定在歐洲議會通過。歐盟負責投資協定的有關人士也把中國放棄制裁作為歐盟下一步推進協定的前提條件。

歐洲輿論本就有對同中國達成投資協定不滿的聲音,中國對歐盟的反制裁,只會讓這種不滿擴散,而相對歐盟的其他機構,歐洲議會的抗中色彩要濃一點,一些議員認為,協定沒有為歐洲公司提供足夠的利益和法律確定性,而中國也未做出任何重大讓步。另外,歐盟的重大決定需要成員國的一致同意。中歐投資協定客觀而言,對德法意等歐盟大國有利,但其他小國未必能從協定中得到多大好處。如果沒有美國的因素,它們在德法等的勸導和施壓下,也許會批准,然而,波羅的海三國和捷克等同中國有芥蒂的歐盟國家,很可能在美國的支持下不批准,可以說,在目前歐中雙方的不友善氣氛下,今年要歐盟批准投資協定,確實困難很大。

從北京的角度看,假如歐盟堅持要中國先放棄制裁再談批准的事,北京大概率會拒絕歐盟的要求。中國外交部在歐洲議會擱置審議協定後就曾表態稱,協定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恩賜,而是互利互惠的。可想而知,北京會視歐盟的要求為"要挾",在這個問題上,北京從來是算政治賬而不是經濟賬的。何況,在北京看來,中歐投資協定中國做出的讓步更多,歐盟若不批准,受損失的不只有中國,歐盟可能比中國還大。

Belgien l Videokonferenz zu Investitionsabkommen zwischen EU und China
去年底趕在拜登上任前完成談判,顯然中歐雙方都明白,美國是最終達成投資協定的一個重大外部變量圖片來源: Johanna Geron/AP/picture-alliance

這就需要我們理性去評估投資協定對中歐雙方帶來的利益。可以肯定,它對雙方都有好處,否則就用不著花7年才談成。對中國的好處是,除了能夠獲得一個統一的歐洲市場,還有政治上的考量,即中歐投資協定有分化美歐之意,故在中歐完成談判後,無論此時還在台上的川普政府,還是侯任拜登政府,都對歐盟表達了不滿。換言之,它雖是中歐之間的協定,但也涉及美方,美國是那個不在場的主角。北京意識到拜登上台後,會有意加強和歐盟的協調,所以搶先在經濟上和歐盟綁定,北京是想用經濟手段達到政治目的。而這次歐、英、加在同一時間發起對中國的制裁,也普遍認為是美國在背後協調,華盛頓有借新疆問題挑起歐中互鬥的意圖。而歐中互鬥,難免就會衝擊投資協定。

假如這是美國的意圖,歐盟當然也清楚,那它為什麼還要"上套"制裁中國?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人權議題是歐盟堅守的價值觀,在這點上它和美國是站在一起的,因此對新疆的強迫勞動不能不有所行動,否則無法對歐洲的民眾交代;二是可能沒料到會激起北京如此大的不滿,本來歐盟的制裁只是象徵性的。可北京的反制裁,可能也"有苦難言",因為楊潔篪在阿拉斯加對著全世界說不吃美國這一套,若不對歐盟反制,就自打嘴巴,沒人相信中國的話。

不過,美歐人權立場的一致並不代表它們在所有的涉華議題上都一條心。德國總理梅克爾在有拜登參加的歐盟峰會視訊會議之後說得清楚,歐洲對華政策將繼續貫徹"歐洲主權",歐美雖有許多共同之處,但並非完全一致。法國總統馬克宏之前也幾次表示,法國不會附和美國建立對華包圍圈。歐盟的這個"不一致"應該主要表現在同中國的經濟關係上。歐盟的書面聲明就透露出不想放棄中國市場的意思。對德國來說尤其如此。德國總理梅克爾始終力挺投資協定,在傳出歐盟暫停協定後,稱協議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承諾",在處理對華關係時,不但要考慮人權和法治,也要考慮良好的經濟合作和開放市場。

梅克爾對協定的態度可能更多是從德國的立場出發,但她顯然比那些一味反對協定的議員或者輿論對歐中關係看得更遠。就投資協定而言,正如梅克爾所言,歐中協商確定的規則中包括平等的市場準入资格,保障勞動條件以及特定地區產品的標識等都是積極方面。換言之,歐洲對中國的讓步,是它作為一個自由經濟本來要對其他經濟開放的,而中國的讓步則是它走向自由經濟必須開放的,卻也是它過去死守的,所以從讓步的性質看,中國更大。民間就認為中國讓步太多,如果歐盟取消,那就讓它取消吧。

歐盟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有沒有協定,該做的生意都要做,但一個共同的市場更有利同中國打交道,單個歐洲國家不可能取得聯合起來和中國打交道的經濟利益。歐盟其實也應該明白,要解決新疆的人權問題,以取消協定作威脅是做不到的,北京不會在這種壓力下讓步,屆時有可能經濟利益也得不到。相反,如果簽署協定,可利用協定的相關條款壓力,反有可能讓中國改善勞動和人權條件。這大概就是梅克爾未表達出的意思。

北京顯然不願看到因新疆問題而導致投資協定被取消,但如果歐盟執意取消,北京會很惋惜,但如上所述,不會在新疆問題上妥協。這與中國在經貿投資上有無底氣沒有太大關係,而是北京把新疆問題看作主權。北京向來在主權問題上是不退讓的,尤其習近平現在自恃有實力。原因還在於,北京去年之所以大讓步和歐盟完成協定談判,既有雙方發展經貿本身的需求,也是出於地緣政治的目的,避免歐洲完全倒向美國,但假如歐盟取消投資協定,表明北京的這一策略失效,那麼出於該目的而完成的協定談判對北京也就沒有多大價值。

故而中歐投資協定對雙方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北京可能更看重它的地緣政治意義,歐盟原來看重的是它的經濟意義,可以獲得中國更多的市場。現在就看歐盟特別是德法等國如何在經濟利益和人權問題上取捨了。我覺得只要事情不惡化,德法等大概率會兼顧人權和實利,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強化對中國的人權立場,一方面也不放棄中國的市場。而北京也會小心翼翼地維持和歐盟尤其是德法的關係,不大可能採取更強硬的手段來對付歐盟。但今年來看,最後柳暗花明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1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