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辛吉的新著《關於中國》
2011年6月15日針對季辛吉關於中國的新著,《商報》6月13日寫道,"實際上季辛吉對中國的瞭解幾乎超過其它任何國家,他在這個大國旅行過大約50次,也試圖理解它,而且緊密地與中國打交道給他的政治生涯打下了烙印。40年前,這位當時的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森的安全顧問第一次前往北京,為兩個大國的接近奠定了基石。
"一年後,尼克森與毛澤東在中國首都會晤,拆除了一堵自朝鮮戰爭以後就橫亙在兩個大國之間的大牆。……"
該報認為,"這個轉折的後果,至今可以在美國的政策中感到,尤其是在經濟上。多年來北京為美國的預算赤字提供了數千億美元的資金,對美國的出口是令人矚目的中國外貿的支柱。
"相互競爭、嫉妒、但也彼此欽佩,就是當今這兩個超級大國之間關係的寫照。而且從根本上而言,在世界舞台上讓美國可以真正較量並且認真對待的也只有中國。為什麼?因為它們都曾經如此:奮勇當先、自私自利、而且也毫無顧忌,卻又總是令人難以置信地獲得成功。讓美國人害怕的是,有朝一日會被北京甩到後面屈居老二,這很危險,但也引人入勝。"
季辛吉的侷限性
作者評論說,"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季辛吉通過自己對中國主題的不同文章也以另外一種方式公開了自己的許多思想。所以,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中國的著作,它也打開了一扇通往尼克森政府及其首席外交官的內心世界的大門。比如,季辛吉對毛澤東所表現出的敬佩,就需要讀者去適應。季辛吉在幾頁之前還寫道,毛的文化大革命如何讓數百萬人陷入貧困和死亡,但他並不隱瞞對毛這位權力戰略家的很大敬重。這可能會讓某些讀者心生抵觸,但是它也展示出政治是如何運作的,最終總是勝者為王。"
文章指出,"美國對華政策的這種矛盾多年之後都沒有改變,當1989年6月,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遊行的大學生遭到坦克車碾壓時,儘管喬治•布希政府譴責這種國家暴力,可是季辛吉對殘忍的權力顯示所表現出的憤怒是有克制的。
"佔據上風的是對美中兩國關係後果的擔心,在這一點上,現實主義政治家季辛吉也擺脫不了自己的侷限性。他描寫這個時代的事件不是充滿同情,主要是冷靜地、有時是自戀的筆調。"
文章最後說:"可是季辛吉所要說的,無論是否總是中聽,在大的關聯中不起真正的作用。因為這是一個經歷過在關鍵時候改轍換道的人,經過40年之後再次回首往事,這種回顧可以而且必定是主觀的,所呈現的是一部勝過任何歷史書的著作。"
摘譯:林泉
責編:苗子
以上內容摘自或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