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業危機,將越演越烈嗎?
2002年8月22日媒體集團紛紛裁員
報社和電視的這種繁榮的狀況已經很久不在了,所以「壞消息就是好消息」這句話,也就不再適用了。更不用說,這是關係到媒體本身。至少最近一年,媒體都處於不景氣的狀態。
幾家著名的媒體集團,都紛紛大幅裁員:例如基爾希集團和歐洲最大的報社集團施普格林等,營運出現赤字的全國性報紙「世界報」,將和區域性報紙「柏林晨郵報」合並。而有些報紙完全從市場上消失,著名的報紙如法蘭克福匯報和南德意志報,則關閉德國境外的編輯部和遣散工作人員。上千名的報社人員,和一些野心勃勃的新聞項目,例如南德意志報出版的一份青少年雜誌,和法蘭克福匯報的英文版,也都將面臨停刊的命運。
造成媒體業危機的主要原因是,廣告收入長期持續衰退,單單在去年就減少14%,這種下降趨勢在今年前半年繼續維持。
情況更糟糕的是完全依賴廣告收入的私人電視台,他們不像國家電視台,可以靠收視費提供的資金維持生計。和美國電視CNN合作的私人電視新聞頻道ntv,營運下降了30%,被瓜分的廣告市場,今年預估將比去年減少將近7%,也就是減少44億歐元,這對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2大電視市場來說,是一個嚴重的打擊。
解除危機,媒體業自己能做些什麼?
為了拯救營運危機,必須尋找新的經營策略,對許多媒體集團來說,也就是回到過去的出發點。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貝塔斯曼集團,它是私人電視台RTL的股東,同時也經營出版社。前不久,這家世界知名的多媒體集團,暫停了前集團董事長米德多夫的擴張計劃。最近遭到解職的米德多夫,他推動的股票上市計劃毫無成效,該集團將放棄這個計劃。
貝塔斯曼集團放棄股票上市,反應了媒體市場的變化。幾年前,在股市過熱的時候,所有的大媒體集團,都希望全方位經營,同時涉 足廣播電台,電視,報紙,雜誌,電影和攝影,特別是網路行業。但是2年前的股市崩盤,結束了股市的興盛時期。
資訊業的不景氣,使大部分的媒體集團都受到波及。營運出現赤字,事業延伸到東南歐的施普林格集團,在50年營運中首次出現1億9千8百萬歐元的赤字。施普林格集團的損失,和其他媒體一樣,主要是在投資網路行業的失敗:巨額投資在被認為是未來明星行業的網路業,但是廣告收入卻相對很微薄,龐大的編輯部,以及在技術領域的投資,都沒有獲利。
為了償還債務,或是避免破產危險,到處都有媒體出售和媒體結構改造的消息,例如擁有私人電視台prosieben,和SAT1的基爾希集團,現在都在尋找新的經營者。幾周來,大家都在猜測,誰是最後的買主,德國商業銀行和好萊塢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組成的一個集團, 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的買主,據稱他們願意出價23億歐元。另外據最新的報導說,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幾乎無法整頓的付費頻道Premiere,希望和美國的環球電影公司合作,這個付費頻道儘管擁有240萬訂戶,但是營運仍然出現赤字。現場轉播德國職業足球比賽,也無法改變營運不佳的事實。高度商業化的足球職業俱樂部,和他們享有優厚待遇的員工,也早就感受媒體市場的危機。由於營運虧損,基爾希集團無法再負擔數十億歐元的轉播金費,有些足球協會的預算主要來自電視轉播金費,現在很多協會只好靠節約過日,未來也不排除這種狀況。在許多媒體集團破產之後,聯邦足球聯盟也即將出現沒有支付能力的足球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