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台灣推中正紀念堂轉型 專家憂做半套

孫瓏珣
2023年3月29日

台灣行政院宣佈30日將成立專案小組討論中正紀念堂轉型,然而該場館的改名及駐場衛兵等相關議題仍多有爭議。台灣人權專家向DW解析,該小組實施轉型的方向恐有失焦之虞,專家為何有此擔憂?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又為何遲遲未有定論?

https://p.dw.com/p/4PPwf
台北中正紀念堂為紀念蔣中正而設,因其獨裁者身份而有諸多爭議(資料照)
台北中正紀念堂為紀念蔣中正而設,因其獨裁者身份而有諸多爭議(資料照)圖片來源: Sam Yeh/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行政院週四(3月30日)將舉辦「推動轉型正義會報」,期望能在中正紀念堂的名稱及用途更動、駐場儀隊退場等「去蔣化」、「去威權化」轉型議題上,取得社會共識。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28日接受DW訪問時說,「轉型正義」不僅要做到「轉型」、還要落實「正義」,但據台媒報導,中正紀念堂專案小組目前提出的幾個改名、改場館用途方案,都僅止於「去蔣化」。

雖然有專家學者提議,中正紀念堂可轉型為歷任總統圖書館或國家紀念場館,以展現台灣的自由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但施逸翔認為,這種轉型方向似乎只做了半套,有些「重點失焦」。

施逸翔舉德國模式為例,指出德國有許多原納粹遺址,除了從根本破除威權象徵、做到「轉型」外,轉型後的場館大多都有「介紹相關歷史真相及事件脈絡」、「究責加害者」、「加強人權教育」等用途,以告誡未來世代切莫重蹈覆轍,如此才能真正實踐正義。

施逸翔解釋,「中正」紀念堂紀念的是國家暴力的加害者蔣中正,若要推動轉型,就該明確地反轉該場館的威權形象,除追究相關責任外,更應呈現蔣氏政權對人民的迫害、對台灣憲政民主體制的破壞。

專訪:前東德國安部檔案管理局長楊恩談轉型正義

此外,專案小組強調其成立目的是為取得社會共識。對此施逸翔批評,政府不能拿「全民共識」當擋箭牌,以「不痛不癢」的方式處理場館空間的轉用,迴避實踐正義應盡的責任與程序。

施逸翔指出,德國的轉型正義之所以成功,確實是奠基於社會的支持,但大眾的支持首先要來自對這項議題的認識。反觀台灣,目前很多兩蔣執政時的歷史真相猶未明朗,民眾也普遍不清楚中正紀念堂的歷史脈絡,台灣政府尚未做到這些真相公開、宣導普及的基礎工作,一下子就要跳過這個階段、貿然謀求全民共識,非常本末倒置。

中正紀念堂內的蔣中正銅像(資料照)
中正紀念堂內的蔣中正銅像(資料照)圖片來源: Daniel Kalker/picture alliance

兩大熱點議題

1.「中正紀念堂」改名

中正紀念堂以獨裁者蔣中正為名,自1980年竣工以來,屹立台北市中心已40餘年。自從轉型正義觀念在台灣興起,各界不斷呼籲移除這個獨裁時代的具體象徵。有輿論主張應將該場館夷平或改建,以根除蔣式威權遺緒。另一派輿論則認為,若將中正紀念堂連根拔起,相關的記憶與歷史教訓恐怕也將被抹除;這派人認為,只需讓該場館的命名、用途轉向,並移除駐場儀隊等黨國威權的歷史痕跡即可。台灣各種意見莫衷一是,因此轉型方案遲未推動、甚至連雛形都難產已久

中正紀念堂前的衛兵交接、升降旗儀式成為觀光客造訪熱點(資料照)
中正紀念堂前的衛兵交接、升降旗儀式成為觀光客造訪熱點(資料照)圖片來源: Sam Yeh/AFP/Getty Images

負責該場館管轄的台灣文化部長史哲日前表示,目前中正紀念堂「有形的轉型」雖難盡如人意,但至少在去個人化和改名等方面有「無形的共識」;不過,中正紀念堂的「改名」須修改《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該法「明訂這個場館是紀念以及闡揚蔣總統的任務」,修法一事具高度政治性,明年1月台灣總統大選前要否實施,目前尚未有定論。

對此,施逸翔評論,中正紀念堂改名一事牽涉機關廣泛,台灣政府太晚開始將此事拉到行政院層級處理;之前負責的促轉會作為一個新成立的機關,要統合協調各部門確實有其難度,因此這件事討論已久仍未有定案,是可以預期的。

然而施逸翔也認為,既然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已有《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為法源基礎,行政機關就應「有魄力、大刀闊斧地落實」。他表示,民進黨之前在台灣完全執政、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國會佔多數,何以前幾年不好好處理?拖到選前一年才來託辭「選舉在即」因素,並不合理。

除罪以後﹕台灣政治受難者眼中的轉型正義

2.駐堂儀隊退場

中正紀念堂的駐場儀隊衛兵交接儀式,雖被許多來台旅客排在「必訪」遊程中,但在部分台灣民眾看來,蔣中正作為一個獨裁者,「至今還高居廟堂供人崇拜」,甚至動用儀隊為其「護靈」,擔任站崗衛兵的台灣子弟之中,可能有家族曾為其所迫害,「比死人還沒人權」。部分輿論因而要求駐堂儀隊退場,或至少遠離中正紀念堂本體、改在室外進行能吸引觀光客的衛兵交接儀式。

儀隊於中正紀念堂前的戶外廣場操槍(資料照)
儀隊於中正紀念堂前的戶外廣場操槍(資料照)圖片來源: DW / K.Bardenhagen

史哲日前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表示,儀隊的問題也與《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有關。基於該法規定的紀念和保衛任務,難以移除該場館的駐堂儀隊;若依輿論期望、將衛兵交接儀式移到戶外,「儀隊就會變成是表演形式」,亦不符派兵駐點的台灣國防部的角色。

但施逸翔認為,駐館儀隊之所以遲遲難以退場,是因「中正紀念堂的運作思維仍停留在紀念最高元首規格」,若此空間真要貫徹去威權化,台灣國防部就無權對由文化部管轄的文化遺址置喙。他認為,台灣行政院表面託辭尊重國防部決定,實則放任該場館記念獨裁者的舊思維繼續運作。

台北中正紀念堂作為台灣政治、歷史、文化上的重要地標,不論進行何種轉型,勢必都掀起各方不同意見的激烈交鋒,30日將在「推動轉型正義會報」下成立的中正紀念堂轉型專案小組能帶來什麼成果,各界拭目以待。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