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親聆德國管風琴
2005年12月25日德國是一個音樂巨匠輩出的國度,巴赫、亨德爾、門德爾松、舒曼、勃拉姆斯等享譽全世界。隨著德中兩國文化交流的密切,在頻繁往返於德中兩國的文化界人士中,素有樂器皇後之稱的管風琴建造師-德國管風琴建造世家第6代傳人-奧伯靈爾就是其中的一員。
當巴赫的管風琴作品的音符在北京朝陽區基督新教教堂中飄蕩的時候,該樂器的德國建造師-奧伯靈爾終於鬆了口氣。管風琴音質準確,一切運作正常。
奧伯靈爾的中國之行始於8年前。那時,他隨一支德國經濟和藝術家代表團訪問北京、上海、廈門和香港。在北京逗留期間,奧伯靈爾有幸受到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台長的接見,並結識了文化部的負責人。據奧伯靈爾本人說,他向中方有關負責人介紹了管風琴在教堂和大型音樂廳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告訴他們說,音樂廳和教堂裡必須備有管風琴,她是歐洲文化生活中的一個硬體。歐洲音樂可以說建立在聖歌的基礎之上,而管風琴是其伴奏樂器。德國人都說,沒有管風琴的音樂廳就如同一座健身房。」
奧伯靈爾的建議受到中方的積極響應。第一個定單便來自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如今第四台管風琴的建造已在計劃之中。
8年期間,奧伯靈爾已在德中之間往返了20次,宗教音樂在中國走紅,以及教堂的擁擠尤其給奧伯靈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文革期間,直至毛澤東去世,宗教音樂曾長期被禁止,教堂、寺院等也都被共產黨稱為「迷信場所」,遭到破壞。對於宗教音樂在中國的復興,奧伯靈爾的看法是:
「聖經中要求人們要規規矩矩做人,比如不要偷東西等。我認為,人們需要一個行為準則,要有一個生活規範。如果一切都照聖經辦事的話,那麼就不會發生謀殺,也不會出現犯罪行為。在教堂中做禮拜,祈禱,詮釋聖經是一門藝術,而音樂則可以創造出一種讓人感到安靜、美滿、幸福的氣氛。」
管風琴有許多音栓和豐富的音色,令鋼琴相形見絀,管風琴所產生的效果可與管弦樂隊相媲美。因此,管風琴作品-比如巴赫及亨德爾的前奏曲和賦格等依舊盛演不衰。管風琴作品在中國走紅是不爭的事實,但中國人對這些作品都能理解嗎?中國最新出版的第一張管風琴作品光碟的演奏者-德國知名管風琴演奏家梅德認為:
「在這方面,中國人還需要時間。自我從1995年在中國舉辦音樂會以來,我做出了許多解說和啟蒙工作。在北京舉辦音樂會時,我會經常停下來,做一些講解。在中國出版的第一張光碟選擇的都是一些非常有名,又比較容易理解的作品。」
教堂的建築結構,音響效果是管風琴得以全力施展的前提條件。巴赫曾就職的萊比錫聖托馬斯教堂就是典範傑作。中國新建教堂雖越來越多,但德國管風琴建造師奧伯靈爾對其音響效果卻不大滿意,原因是吸音材料使用過多。曾與德國諸多著名樂團合作,並為旅歐華人指揮家湯沐海擔任過私人秘書的梅德先生則對中國管風琴教育嚴重滯後表示遺憾:「中國沒有自己培養的管風琴樂師,目前的兩位管風琴師都是在國外培養的。沒有一家音樂學院開設管風琴演奏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