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120309 Bauhaus Geschichte

2009年4月3日

德國的魏瑪一直是詩人和思想家的薈萃之地,大文豪歌德和席勒就是該城的驕傲。然而,在該城留下痕跡的不僅是古典主義文學巨匠。90年前,建築師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在魏瑪創建了所謂的"包浩斯",這一藝術運動將工匠傳統視為藝術創作的基礎,主張消除藝術與工匠間的界限。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誕生於上一世紀20年代的建築和理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其中包括魏瑪的包浩斯大學、德紹的包浩斯基金會以及一些包浩斯藝術家們的住宅等。

https://p.dw.com/p/HP7K
魏瑪「包浩斯」博物館圖片來源: DW / Bartlick

魏瑪居民一開始覺得包浩斯與他們的城市格格不入。在包浩斯學院裡,人們談笑風生、盡情歡慶。那裡也是誕生幾何型藝術品、奇特的設計和生活造型的搖籃。戴維‧弗裡切說:「當地人對包浩斯的印象是,這裡的人們無憂無慮地揮霍國家的資助,而保守的魏瑪根本就無法理解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大學生戴維‧弗裡切帶領參觀者徜徉在包浩斯大學。學校大門口的牆上是朱斯特‧施密特的浮雕複製品。真品在1923年的展覽中遭破壞。出於對居民不寬容的憤慨,這位藝術家將自己的作品砸得粉碎。畫作由半球狀和三角形組成。造型線條簡單,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這在當時堪稱革命之舉。戴維‧弗裡切說:「包浩斯是一個前衛的流派,它讓人有些感到陌生害怕。當地的確有這樣一句話流傳至今,當年的父母常對孩子說,如果你不乖的話,就讓你到包浩斯去。這對當時的孩童意味著一種懲罰。」

在歌德的第二故鄉魏瑪,包浩斯派藝術家們曾難以獲得人們的理解。他們的一位傳人至今依舊在為繼承包浩斯遺產,使其發揚光大付出不懈的努力,他就是魏瑪包浩斯博物館館長米夏埃爾‧施本布羅特。他表示:「遺憾的是,1999年,人們沒能成功賦予魏瑪嶄新的文化形象,也就是說使魏瑪成為一座文化城,它絕不僅限於古典文學巨匠歌德、席勒和赫爾德。」


青春藝術風格派建築師亨利‧凡‧德‧威爾德曾擔任魏瑪工藝美術學校的負責人,他曾推薦築師瓦爾特‧格羅皮烏斯接替自己的工作。1919年,格羅皮烏斯將包浩斯工藝美術學校和藝術學院結為一體,創建了包浩斯藝術大學。此舉旨在將藝術和手工藝融為一體,讓藝術大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整體藝術品"的創作。

為此,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向著名藝術家比如音樂家奧斯卡‧費寧格、畫家瓦西裡‧康定斯基、保羅‧克利以及利奧‧費寧格發出邀請,請他們到魏瑪,在戰後的德國參與推出全新的設計。設計的日常用品需線條簡約,清晰,功能齊全,並且還得滿足價格實惠的特點。

施本布羅特說:「„是的,包浩斯作品的特點之一是實用、功能性強、而且便於保養。對清潔衞生的考慮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有人會問,難道線條簡單的目的就在於方便使用者打掃嗎?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可以這麼說吧。」

從建築角度來看,魏瑪典型的包浩斯建築是一座白色四方形的平頂房屋。住房的天窗很有特色。

由於右翼保守政府減少了對包浩斯的財政資助,1925年,包浩斯大學從魏瑪遷到了德紹。那時,新興的工業城市德紹正為安置這裡眾多的產業工人尋找新的建築解決方案。今天的勞動局和其他的幾座住宅的設計就是建築師格羅皮烏斯的手筆。蜚聲世界的是帶有玻璃門面、由筆直的鋼鐵支架將其進行視覺分割的典型的包浩斯建築,這樣的處理方法賦予整個建築一種輕盈的特點。建築內的結構在轉角處是幾何形的。設計者有意讓技術元素展露在人們面前,使人們可以看得到房屋的結構,比如手動開關窗戶的粗大鉸鏈。

自1923年以來,包浩斯派將技術與藝術融為有機的一體,並設計了大量由工業化流水線生產的物品。

上一世紀60年代的大眾產品和對消費的追求已將包浩斯派藝術家最初的社會福利理念拋在了後面。但是在建築和設計上,若干包浩斯理念依舊得以流傳,無論建築,還是日用品,線條簡約的作品無不體現出包浩斯的精神。當人們漫步在著名連鎖家具商宜家的店堂裡時,也許想不到,這裡的一些家具和用品,其設計的精髓也源於包浩斯。

作者:Gaby Reucher /祝紅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