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兩會評論之四:能源短缺暴露中國經濟社會深層問題

吳強2005年3月7日

本周一,中國人大會議終於突破「和諧社會」的光環,觸到了一個中國經濟社會所不能承受的痛點──能源短缺問題,對「和諧社會」的漂亮辭藻來說,不啻為一個真正的考驗。

https://p.dw.com/p/6L4c
能源短缺是掠奪經濟的結果圖片來源: AP

表面上看,中國各地嚴重的能源危機似乎只是個能源問題:電力短缺、煤炭和石油價格上漲,工業和居民生活均受影響。但事實上,中國的能源供應已達極高水準。據中國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周一在人大新聞會上介紹,中國近年電力供應增長迅速,2003年新裝機3484萬千瓦,2004年5055萬千瓦,都創了世界記錄。

而事實上,中國的單位GNP所需能耗是能源消耗大國美國的六倍,是同為發展中國家印度的四倍。以電力消耗為例,中國的發電總量與日本相當,但總產值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就生產要素效率而言,中國計劃經濟模式下高能耗、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宏觀增長模式相比二十年前並沒有多大改善。微觀層面的精細生產模式只在不多的企業中可以見到。這樣一種低效率的世界工廠是不能持續太久的,即使全世界的能源和原料市場都無法滿足其需求。

中國政府當然因為能源緊張注意到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將外交中心和國際戰略也轉移到世界範圍內能源和原料的爭奪戰中,無形中將產品市場競爭加速升級,引發戰略衝突。因為真正讓國際社會擔憂的,不是市場、能源和原材料,而是這種低效率、掠奪式經濟背後的中國內部市場邏輯對世界現有秩序和游戲規則的衝擊。

在此次人大會議上的代表討論中,通常只把能源緊張歸結為中國現有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浪費和社會風氣問題。比如,環保主義者喜歡批評中國的高層建築設計沒有保暖夾層、無論豪華賓館還是城市普通居民都在用水、用電方面太浪費,過分追求舒服、享受;經濟學家們也指責生產企業排放太多、鍋爐能耗太高、物流體系不合理;社會學家們則注意到中國普遍的奢靡風氣,比如無論富裕還是貧困地區的大吃大喝、小排量汽車受歧視、基礎設施和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的大拆大造、追求無端豪華等等。

其實,是嵌入在中國經濟社會深層的不和諧──制度性的「公地悲劇(Tragedy of Common Pool)」,即自然資源缺乏民主的公共定價和管理,才造成中國社會所有成員,不論個人、企業、或地方政府,都在以掠奪的方式搶佔資源、換取短期的最大化利益。其中的市場交換因為保證公平交易的法治規則欠缺是不正常、不公平的,卻因為這種不公平產生的不正常產品低價而能傾銷全世界,暫時得以維持如此掠食性的、和機會主義的經濟體制。

歐盟以及一些國際勞工保護組織即指責中國的對外產品傾銷,儘管經常能夠通過反傾銷調查、證明中國的生產成本確實較低,但卻是一種「社會傾銷」──中國的整個生產體系沒有承擔起碼的勞工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成本,基本的環保投入更少得可憐,社會福利總支出微不足道。中國 的勞動力整體上跟中國的水、礦藏、環境一樣,某種意義上都陷入了無人看管、被過度開發的「公地悲劇」。

這固然是社會分配的問題,也是本次中國「兩會」試圖解決的重點所在;但更是經濟和社會的民主化問題,沒有民主政治對公平交易法治原則的保障,沒有民主社會對包括勞動力在內所有公共資源的保護性定價,就無法徹底令市場提供真實訊息,迫使企業提高生產效率,真正解決能源短缺。因此,如何克服「公地悲劇」或者公共性危機,才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能承受之重。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