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前瞻未來遠景何在?
2022年10月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與10年前的40週年紀念相比,當時中日關係歷經釣魚台(中國稱釣魚島)被日本國有化等問題,兩國間摩擦再起,一度引發中國內的反日遊行。
在50週年之際,中國也2022年年初通過「海警法」,並且加大巡視釣魚台附近海域的力道。今年以來,被日本列入「入侵領海」的次數高達20多次,附近捕魚的日本漁船也常常受到中國公務船的騷擾。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中國更高調宣佈在台灣周邊舉行軍事演習,8月4日,多枚彈道飛彈落入日本專屬經濟海域,引發日本高調抗議。岸田文雄首相也以「缺乏祝賀氣氛」,對出席慶祝活動予以婉拒。
東京國際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專長中日台關係的河崎真澄對德國之聲表示:「自8月4日起,中國明顯被證明是對日本進行『敵對行動』的國家。即便到了『50週年』之際,日方當下也只能做出冷淡的反應」。
河崎教授補充說,原先日方提到的「台灣有事」只是假設,但軍演造成的「有事」的既成事實已經無法抹消,他認為,「中國必須對影響日本、影響國際社會的問題承擔全部責任,這與5或10年前都絕對不同了」。
從一度友好到疏離
中日關係在疫情之前一度有逐漸緩和的跡象。前首相安倍晉三在2018年10月訪問中國後,2019年6月的G20大阪高峰會上、以及12月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期間,安倍晉三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兩人都有融洽會談,2020年春天,習近平曾很有可能以國賓身份訪問日本。
然而,一切的交流都在新冠疫情發生後嘎然而止,2022年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後,中日兩國已經近乎無交集。東京大學教授,專長東亞國際關係史的川島真在《讀賣新聞》採訪時提及,「日本現在對中國態度比美國還嚴厲,主因在於日本自民黨議員或是輿論等直接對中國批評風潮甚大,讓兩國外交窒礙難行」。
川島認為,「提高日美安全保障、抑制中國,但同時迴避軍事衝突」,這一模式似乎是日本唯一出路。
河崎則對德國之聲表示,習近平主席的訊息很明確,「但我最感興趣的,是(習近平在電報提及)中日之間應該構建順應時代潮流、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日中關係。換句話說,日中之間的權力關係,包括經濟和軍事力量,似乎可理解為日本應該承認50年來,隨著中國逐漸強大,主從關係也出現改變」。
不過河崎稱,國家關係中本身沒有主從關係。如果不能建立互利的戰略關係,日本與中國就很難加強合作。與之相比,今後日本官民跟中國恐怕會愈來愈疏遠。
經濟安保能否承受?
此外,在現今局勢下,日本也加強「經濟安保」作為國家戰略方針。9月29日東京的慶祝酒會上,日本主辦單位「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簡稱經團聯)會長十倉雅和對媒體說,「國際情勢日趨複雜,不透明感漸增。望兩國領袖可以帶頭開展高層級對話,在明確雙方之意、相互理解後持續推展經濟交流」。
50年來,中日兩國貿易總額已增長近100倍。1996年中國對日本的投資總額僅100萬美元,2021年已達到8億美元。
河崎真澄卻認為「有必要從50年前中日外交關係、當年日本民眾和日本企業『對中國的幻想』中先清醒過來」。當年日本在經濟上給予高額對華貸款,一度創造良好經濟交流。但在50年後,中國的經濟在疫情下持續疲軟、人民幣不斷下跌、房地產下滑,對日本來說已經不是很的投資對象。
川島真則是在接受《讀賣新聞》訪問時稱,中國作為過去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本身就有很強的依存關係。「政經分離」過往也是日本對中貿易的主軸,但他也稱「現在日本有著經濟安保的方針,要做到政經分離已經很困難」。
川島認為,如何跟未來的中國相處,日本政界意見仍莫衷一是,他稱「日美過去認為讓中國經濟發展,政治與安全保障也能有一同的共識等,如今在50年後變成『誤判』,必要吸取這種教訓才能前進」。
競爭同時還能共存?
對於未來的日中展望,日本駐美國大使、曾擔任六方會談日本代表團首席代表的佐佐江賢一郎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時稱,「日本深化與中國對抗並非上策。雙方或許可以從利害共享上合作」。
佐佐江認為經濟方面,日常貿易和投資應繼續發展。不公平的貿易行徑可以透過談判一定程度上解決。而先進技術方面一向與中國軍工產業息息相關。加上中國的經濟與政治、軍事密不可分。考慮到經濟安全,這方便必須慢慢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河崎真澄則對德國之聲表示,一切取決於中國的政策走向。他稱:「包括香港、維吾爾人等在內,對人權的壓迫一但持續存在,並在外交和軍事上無視國際法,那中國與國際社會的關係將愈來愈多地被切斷」。
對比50年來,中國經濟總量已經高出日本三倍以上,軍事實力更是壓倒性在東亞稱雄,日本已經無法單獨制衡。在中國倡導「新時代的中日關係」下,該如何發展?其脈絡仍是未知,未來中日雙方「下個50年」的道路上或許持續是險峻的態勢。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