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外交爭端引起關注
2010年9月22日9月20日一期的《南德意志報》寫道:
"為了一個無人居住的小群島,中國和日本在爭執中互不相讓、越陷越深。在兩個星期之內,發生在有爭議水域的船隻相撞事件已經升級為外交上的激烈爭執。
"雙方政府仍然誰都不願意讓步,在日益情緒化的公開討論中,越來越參雜著民族主義的聲調,中國和日本都是一樣。……東京的《讀賣新聞》評論說:'中國要是以為只要採取強勢,日本就會輕易改變主意,那就會弄巧成拙。' "
《南德意志報》認為,主要是中國政府從一開始就以非同尋常的激烈表態對待這個事件。
"某些政治觀察家因此覺得,中國企圖試探一下首相菅直人的初出茅廬的新內閣"。
該報引述前美國副國務卿理查德∙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的評論說:
"與之相似的是,只要美國新總統一宣誓就職,中國就會圍繞向台灣提供武器裝備問題與美國展開'定期的、情緒激動的爭論'"。
爭端升級的其它原因
《南德意志報》接著寫道:
"對日本公眾和亞洲鄰國的憂心忡忡的看客來說,這不過是一連串的類似事件之一,日益讓人對中國在領土爭端上的咄咄逼人感到害怕。與船長一案平行的是,中日之間就海底油氣田的開采權的爭執也升級了。儘管二年前與日本原則上就雙方共同開采天然氣取得一致,北京最近單方面開始開采天然氣,而且就在有爭議的海域。星期天《日本經濟新聞》(9月19日)報導說,日本作出反應,也考慮在有爭議的水域鑽井開采。
"這兩個同時並行升級的衝突,使東京和北京之間的關係一落千丈,是對中國表示懷疑的小泉純一郎(Junichiro Koizumi)首相下台以來的最低點。他的繼任們都曾積極致力於改善與這個重要鄰國之間的關係。日本星期一(9月20日)呼籲採取'心平氣和'的行動。"
"對於剛上任的被中國國家電視台稱為'鷹派'的日本外相前原誠司(Seiji Maehara)而言,這個爭端是一個複雜而棘手的測試。多年前,前原曾經有一次公開地稱中國是'現實的威脅'。將這些評論仔細地記錄備案,中共可是出了名的。"
9月20日一期的《商報》也指出,中國向這片海域派遣攜帶沉重鑽井器材的船隻,"是給爭端的進一步升級火上澆油。‧‧‧中國和日本經過漫長而艱難的討論,才在幾個月之前達成一致,共同尋找天然氣。那裡可能存在的能源是導致領土爭端的一大原因。……"
該報指出,對日本企業而言,這個爭端"極其不合時宜",因為它們"把中國看作重要的銷售市場和生產基地"。
9月21日的《明鏡線上》認為,"中日關係深受猜疑的影響,依然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和之間日本佔領中國領土的陰影之下。"
編譯:林泉
責編:凝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