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0709 china uni
2010年9月7日每年的9月8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設立的"國際掃盲日"(World Literacy Day),旨在促進各國普及和提高教育水準。在今年"國際掃盲日"到來之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了最新的統計數字。2000年至2008年間,歐盟所有成員國的大學生人數增加了310萬,增至1900萬。同一時期內,美國的高校學生人數增加了500萬,增至1820萬。而中國2008年大學生人數則比2000年增加了262%,增長速度全球之最。
"擴招未能解決教育不公問題"
中國高校學生人數猛增,與過去幾年裡高考擴招以及各類民辦學校的出現不無關聯。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李盾則指出,中國的大學擴招並非簡單的教育舉措:
"這是一個官方行為,是人為要求大學擴招。但擴招並沒有解決中國的教育不公平問題。中國有嚴重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公,這是計劃經濟體制時期造成的。由於城鄉分治,所以農村戶口的人考上大學是很不容易的,他們所受的教育也讓他們很難考上大學。擴招對他們來說意義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大學裡農村和邊遠地區學生的數量增加不多,甚至有減少的情況。"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2008年,中國高等院校共有2670萬在校註册生,也就是中國每1000個人中就有20個大學生。美國同年的情況是每1000人中有59個大學生。2008年由於爆發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中國的整體就業形勢受到影響。浙江大學公管學院副教授蘇振華向德國之聲介紹了2009年中國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情況:
"根據人保部公佈的數字,2009年的就業率是86%,今年的統計還沒有出來,我估計不會比這個數字差。但是這兩年每年有600萬畢業生,86%的就業率並不理想,這意味著有100萬人沒有工作,這是很大的一個數字。另外就業的低端崗位比較多,高端不多。而且起薪也不是太高,211工程的高校畢業生也只有2600至2700元左右。"
"就業難是市場需求所致"
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李盾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還特別提及中國於2001年成為了聯合國《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簽字國,該公約對國家保障公民受教育權利的責任作了明確規定:
"國家要為每個想上大學的人提供條件,但僅僅是提供條件而已。上大學,是個人選擇,是和個人發展計劃相聯繫的。現在有一種說法是,就業困難是因為大學專業不對口,這我不同意。因為大學有有用之學,比如一般大學,還有無用之學,比如研究性大學。我們不可能要求大學裡學的東西都是簡單的有實用。如果都圖實用的話,大學就不必開哲學專業了。"
在中國國內有關高學歷者就業難的各類討論中,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大學擴招是導致就業壓力增大的原因,擴招只是推遲安置年輕人的"緩兵之計"。蘇振華對此並不贊同:
"大學生作為高學歷人才就業方向應該是去第三產業。中國近幾年第三產業有發展,但是佔總產業的比例只有40%。美國這個數字是接近80%,日本是70%。中國的三產沒有發展起來,是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也就是不在供給方面,而是需求。中國的市場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三產中很重要的運輸、金融、媒體等在中國都是受到國家控制的,導致這些行業沒有得到有效的發展。"
作者:謝菲
責編:瀟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