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西方古典音樂走紅,京劇日薄西山

本文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5年1月20日

中國的交響樂團在走向世界,歐洲的樂團也前往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地演出。法蘭克福匯報在報導了中國樂壇的興旺景象後不禁問道,為什麼今天的中國人比德國人更為重視貝多芬、布拉姆斯等古典音樂家?該報這樣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https://p.dw.com/p/68o0
北京交響樂團演出後謝幕圖片來源: DW

「中國富有活力的年輕一代顯然特別喜愛毛澤東當年憎惡的東西。在擁有名牌服裝和自己的汽車後,文化排到了第三位。其中既有祖先的封建主義藝術形式,也有西方資本主義的東西。作為市民階級主流音樂文化標準的古典音樂、歌劇、交響樂和奏鳴曲成了暢銷品牌。千百萬中國年輕人上鋼琴課,今天的北京,幾乎每個家境較好的家庭都有一架鋼琴,它不只是身份的象徵,而且也確實用來彈奏。就像180年前海涅時代的萊比錫和柏林、漢堡和巴黎一樣,鋼琴在中國成了高級人士子女接受現代教育的工具。這樣的腐植質土層不僅為國際市場培養了象李雲迪和郎郎這樣的中國古典音樂新星,也為古典音樂提供了有水準的年輕聽眾。

這樣,中國就成了古典音樂快速增長的飢渴市場。相反,在歷史上這種音樂曾經紮根的國家,由於不足一提的收聽收視率等原因,古典音樂正在失去立足之地。德國學校中,音樂課缺課的情況越來越多,首批交響樂團被解散。而中國目前的發展方向正好相反,中國的學校中,音樂課與英語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與西方古典音樂相反,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京劇在中國卻日薄西山。新蘇黎世報說,「就像中國最近二百年的歷史一樣,京劇的命運也劇烈反復。繼遭到『文化革命』的破壞之後,在當今這個閒情逸致和美學意識正在消失的時代,這種高貴的藝術正在為生存下去而奮斗。」該報詳細介紹了京劇歷史和藝術特點,最後寫道:

「今天,京劇整個給人以悲哀和破落的印象,逐代相傳的知識有可能滅絕。現代思潮也威脅著京劇,只要問問熟悉的年輕人,他們最後一次看京劇是什麼時候,他們就會感到驚詫,並回答說,他們活到現在還從來沒有看過京劇。他們說,京劇是老陳貨,是給老年人看的。再說他們反正聽不懂舞台上的古代使用的詞句。花錢看京劇,還不如買現代音樂的音碟,否則頂多買一些摺子戲聽聽。只有退休人員才有時間看整部頭的京劇。外國遊客看的傳統京劇也經過剪裁,以便在時間長度上達到遊客能接受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