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獨立電影巡迴德國
2012年9月1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春運期間火車一票難求,廣州每年總有成千上萬的農民工,無畏上千公里的長途跋涉和刮風下雪,騎摩托車返鄉過年。常河的記錄片《1350KM》,記錄的就是5名廣州工人,為了與老家的父母和孩子團圓,騎車回貴州石阡一路上的見聞。
出身壯族的年輕藝術家覃島,最近帶著《1350KM》等10部中國短片和記錄片,在德國北部的基爾、漢堡和柏林等城市巡演,與德國觀眾討論中國獨立電影的現況。身為活動的策展人,覃島說,"我故意挑一些不同於主流的中國獨立電影來德國,幾場放映下來大家的反應都很熱烈,能理解電影背後所要表達的訊息。"
出自對電影的熱愛
經常在廣州策劃展覽和電影放映會的覃島,對中國電影圈的動態相當熟悉,"過去10年來,中國的電影工作者深受賈章柯《小武》的影響,對社會邊緣的題材特別感興趣,所以才有警察、妓女、黑社會和窮山、惡水、長鏡頭的講法"。不過,最近情況有些改變,例如今年在北京舉行的獨立電影節,參展的片子就超過300部,題材的多樣性和創作手法都非常可觀。
到底什麼樣的影像創作,可以稱作獨立電影?覃島認為,獨立電影在中國的概念還很模糊,創作者的教育和職業背景也都不一樣,比方說有些人靠記者和老師的工作來維生,很難一概而論。但整體來說,獨立電影大多在藝術家的工作室、美術館和畫廊播放,觀眾不多,"中國獨立電影的圈子還很小,創作的動機純粹出自對電影的熱愛,不考慮經濟上的回報。"
走出自己的路
來自基爾的德國電影導演韋伯(Karsten Weber),2006年第一次被邀請到中國,在重慶的大學放映來自德國的短片,觀眾的熱情出乎他的意料。從今以後,「閃電電影節」每年都到中國各大城市巡迴,與電影學院和民間的電影人士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
根據韋伯的觀察,一開始在中國放映這些前衛和實驗性的短片時,"觀眾還無法接受,覺得這些片子很奇怪",可是最近這幾年,中國觀眾的視野愈來愈廣,已經還難再滿足他們的胃口。而且,中國本身的獨立電影,不論數量和品質都有提升,"可以看到中國導演正在尋找自己的語言,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內涵發人深省
中國獨立電影在柏林的放映會,是由德國亞洲人第二代的組織korientation e.V.協會主辦,在場觀眾不僅被《1350KM》的返鄉故事深深打動,對吳超反省工作、物質慾望和群體意識宰制人類的的動畫片《追逐》,討論也非常熱烈。
協會主席須田貴美子說,透過柏林電影節的青年導演論壇單元,德國觀眾其實就能接觸到一些中國的獨立製片作品,不過像《1350KM》這樣,超越一般將民工視為被壓迫者的視角,或者是《追逐》發人深省的內涵,還是非常有特色。
作者:林育立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