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政改網站發表文章"批鄧罵毛"

2011年9月16日

中國政改網站"中國選舉與治理網"發表署名"繆一輪"的文章《非毛必須同時非鄧》,文章言辭犀利、大膽批評毛澤東和鄧小平,稱鄧小平是"另一個毛澤東",堅持了毛澤東反人類立場,甚至比毛澤東走得更遠--直接下令向請願學生、市民開槍。

https://p.dw.com/p/12aGV
Tourists stand in front of a painting of the late lead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economist Deng Xiaoping in Shenzhen, China, 05 May 2009. Analysts of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 projected that the Chinese economy may have already bottomed out, and been on the recovery phase. ADB forecasts the growth rate for the Asian countries in 2009 is 3.4 percent and they will show a mild recovery in 2010 with a growth rate of more than 6 percent. EPA/OLIVER WEIKEN +++(c) dpa - Bildfunk+++
鄧小平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9月14日,中國知名的政改網站"中國選舉與治理網"發表文章《非毛必須同時非鄧》,該文章署名"繆一輪",文章大膽批判毛澤東和鄧小平,指出毛澤東非常愚蠢霸道,許多損人不利已的事情他也幹得出來。

文章還稱"鄧小平是另外一個毛澤東,確切的,是半個毛澤東"。作者認為鄧小平比毛澤東務實,是只干損人利己的事不干損人不利己的事的人。恰恰是在毛澤東反人民、反人類、反人性這一方面,他不僅堅持了毛澤東的立場、思想和感情,而且比毛澤東走得更遠--直接下令向請願學生、市民開槍。"他之所以自斷左右臂膀,那是因為他認為胡(胡耀邦)趙(趙紫陽)威脅損害了他的核心地位與形象,他不搞毛澤東那樣的大迂迴,而是乾脆爽快地一夜之間翻臉不認人。"

此篇文章也是回應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鄭也夫的文章,鄭也夫就8月27日在京舉行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座談會,曾發表博文《未完成的非毛:歷史的遺憾》,指決議對毛澤東的否定只有一步之遙,卻沒有完成。

繆一輪文章則強調今天反思毛澤東必須連同鄧小平一起反思,否則是不會有什麼顯著成果。

"中國選舉與治理網"是一個探索和研究中國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中英文網站。為中國政府官員和海內外學者政論觀點提供交流的平台。 該網站曾以"不唯學術,銳意爭鳴"入選《南風窗》"2009為了公共利益年度榜"。

"討論兩個統治者,對當下有很重要的意義"

德國之聲就此也採訪了中國知名的民間思想家王康,他認為中國人還要繼續評價這兩個統治者若干年,這種評論是和中國的現實交織在一起的。雖然在本質上毛澤東和鄧小平有一致的地方,那就是為了共產黨的政權和統治服務,但二人作為中國重要的統治者,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

他認為毛澤東稟持一種滿不在乎的,無所畏懼的人生哲學,毛澤東第一次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中國歷史上甚至是人類歷史上,實行了一種"人民崇拜",毛澤東既有中國秦始皇的那種血親繼承的想法,也有獨裁、官僚主義等所有統治者的特徵。"人民"這兩個字在中國無處不在,這是毛留給中國最觸目的遺產。歷代統治者都有自己統治的合法性,或者統治的工具,統治的重器,但沒有誰象毛澤東一樣把"人民"作為整個統治的合法性來源和統治的工具。

而鄧小平是務實的、功利主義的,也是機會主義的,擅於根據形勢的變化調整自己;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實質上回到了傳統的精英統治這一舊的國家治理方式中,"官、產、學,受過教育的,掌握權力的,有背景的人,成了新的時代精英,這些是在毛時代要被打倒的人。"

"毛的危害性和影響要大於鄧,但鄧也很難獲得支持"

對比二者的歷史影響和危害性,王康認為:"毛的危害性和影響要遠遠大過鄧,所以討論毛鄧的區別、異同很有當下的意義,現在毛派捲土重來的勢頭很明顯,隨著'太子黨'、'紅二代'登上歷史舞台,儘管鄧小平給他們帶去的物質財富他們不會放棄,但他們肯定會越過鄧小平實際、務實的東西,要回歸到毛的'烏托邦'的帶有'人民崇拜'的傳統統治方式上去。這對中國肯定意味著第二次浩劫"。

王康認為在以後,鄧小平的歷史評價中,將很難獲得支持:"因為有'六四',中國這一代知識分子,在感情上、理性上都很難原諒他,對鄧的歷史評論中,他將會受到左、右兩派的夾攻,毛派肯定要對他進行批判,右派也未必願意為他辯護,另外鄧造成中國的現狀,如明顯的貧富懸殊、普遍的腐敗和整個社會禮崩樂壞的墮落,這個時候,對鄧的攻擊可能會來自四面八方,這也是中國目前非常吊詭的狀態,這也是中國的另一種宿命。"

鄧小平"六四開槍",也是"黨治國"的體制原因

德國之聲與中國社會學家李楯也取得了聯繫,他認為對兩個人的評價背後,更要對中國的制度性原因有清晰的透視:"我看中的不是人,而是制度,中國關鍵的問題在於深層制度化結構的問題,是發達和發展中的其他國家都沒有的計劃經濟體制。"

他從1924年孫中山提出"黨治"開始,歷數其間統治者完成了"黨治國家"的建立,在這個過程中,鄧小平所謂的最大貢獻就在於"打開了國門,封閉的狀態一改變,一切的變化都擋不住,但是他也有根本性的問題,他不是一個持續的改革者,從他自己提出的'全面的體制改革'退到只是'經濟體制改革',由此導致了後來的改革停滯,出現了'錢權結合'、'貧富分化'、央企和大的利益集團影響決策的局面,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他對歷史問題的態度,他提出'宜粗不宜細'、'摸著石頭過河',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執政黨的利益高於人民的利益"

李楯認為正是"黨治國"的制度性原因,導致鄧小平80年代初的放棄體制改革的抉擇,這也導致他在"八九學運"中的抉擇,他用直接開槍為他的執政作出極致的詮釋。

作者:吳雨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