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輕人關注美國競選 歐巴馬更受青睞
2008年6月2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金燦榮教授很清楚,他的立場是跟中國政府一樣保持中立。他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如果拋開其它因素,單從個人角度出發,我選阿爾‧戈爾。可是很可惜他沒有參加競選,所以目前的三位候選人我誰都不選。」
相比之下,中國的網民們似乎更傾向於直白的表達。女記者克里斯蒂納‧屈勒在報導中摘抄了中文部落格中的幾段文字。其中Kimicash就在自己的博文中寫道:「我支持歐巴馬,因為他是黑人,我最痛恨種族歧視。」
在中國支持歐巴馬的不僅有普通百姓,還有整天與西方媒體打交道的中國記者。香港鳳凰衛視女記者閭丘露薇也在其部落格中也表達了自己對大選的看法:「我這個局外人对歐巴馬心存好感,是因為他代表的是一種新美國人。他盡管是肯亞父親和美國白人母親的混血兒,人們還是把他歸在黑人一類,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奧馬巴從來沒有拿自己的膚色來做競選文章,他認為自己代表的就是美國人—不分種族、膚色的美國人。」
一些對政治敏感,尤其是對中美關係熱衷的中國人在網上稱,「美國大選的結果將會影響整個世界。」 實際上,在國際問題專家金燦榮看來,中國人更關心的是對競選過程中黨派間爭論的完全公開化表現出的好奇。克裡斯蒂納‧屈勒在文章中寫道:「對於競選,中國人是陌生的。因為中共選舉領導人的過程中,普通人是被關在大門之外的,民眾知道的只是選舉的結果--誰當選了。」
候選人開創歷史
金燦榮教授認为,歐巴馬和希拉蕊創造了歷史,他說:「從美國大選的歷史看,它是一個以白人男性為領導者主體的社會。現在能夠讓一個白人女性和一個有一半非洲血統的美國人在政治地位上這麼突出,本身就開了歷史先河。」
事實上,八、九十年代美國大選就已經非常吸引國人眼球,而且不亞於今天。當時在中國媒體、報刊上可以大篇幅的看到有關美國大選前後的報導。現在,關於美國大選的報導反而沒有過去那麼多。有些外國媒體不太瞭解中國的情況,金燦榮說:「中國經濟的強大,導致中國人也開始有了自信。中國不再像過去那樣那麼需要美國。反倒是,美國在某些重大問題上更依賴中國。當然,前提是在台灣問題上美國不要搗亂,另外就是中美保持正常的貿易關係。」
美國對中國的需求與日俱增,例如反恐。金燦榮說:「美國只要一天是世界老大,他就受到恐怖組織的威脅。還有在伊朗、巴基斯坦等問題上美國都要找中國幫忙。」從氣候變化到金融穩定每件大事似乎都與中國保持緊密地關係,自911以後,中美關係結構發生的變化最明顯的就是美國對中國的需求保持持續增長。
中國話題不熱
在美國媒體中,中國製造與美國貿易赤字,中國在對達爾富爾上的問題,以及不久前的西藏騷亂事件都是媒體批評的重点。希拉蕊作為唯一一位女性候選人,她在大選演說中,不只對「中國出現的問題」表態,還決定要針對此問題制定一項特殊的對華政策。
歐巴馬雖然也會談及中國的人權和環境問題,但很少公開表達自己在這些問題上對中國的態度。金燦榮表示:「批評和指責是現代民主國家的通病。在大眾民主參與投票的總統競選中,通過批評別的國家來獲取所在國家選民的選票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再加上中國是一個共產主義國家,也是非白人國家,這些都使得中國成為了現代民主國家抨擊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