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民醫保」時機未成熟嗎?
2007年3月20日中國經濟的市場化改革已經經歷了二十多個年頭,市場化機制已經進入了經濟生活的諸多領域,而醫療衞生系統是其中引入市場機制比較晚的一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醫療系統市場化進程開始啟動,「市場化導向」成為主旋律。到世紀交替的時刻,中國醫療市場改革已經進入了產權改革的階段,醫院紛紛進行產權改革,民營資本進入醫療市場。但是,隨著醫療市場體制改革的深入,普通民眾對於醫保制度的不滿卻越來越強烈,因為隨著醫保改革的推進,醫療市場出現了「精英化」的傾向,富有階層與弱勢群體之間的差異日益擴大,醫療衞生領域的社會公平性受到嚴重挑戰。
根據中國衞生部2004年公佈的一份數據,由於經濟原因,有將近50%的病人生病不去醫院看病,差不多20億人次。在去看病的患者中,經醫生診斷該住院治療卻未住院的也達到將近30%,差不多6億人次;在公共衞生領域,一些衞生、健康指標惡化。在世界衞生組織對191個成員國的衞生總體績效評估排序中,中國名列144位。在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網進行的專題調查中,醫療衞生體制改革問題最受網民關注。84%的網民認為藥價水準仍然偏高,超過93%網民對目前醫改成效不甚滿意。種種數據已經相應的社會現象顯示,中國必須對醫療改革進行重新思考。
在這一反思過程中,要求重新建立醫療領域公平性的呼聲再次升高,而其中呼籲建立「全民醫保」的倡議尤為得到各方呼應。本次兩會期間,中國衞生部部長高強婉轉地指出,實行「全民醫保」時機仍未成熟,立即遭到了一些國內外學者的反對。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劉遠立教授認為,要討論這個問題,必須先理清一個重要概念:「全民醫保」究竟是指「全民醫療保險」,還是「全民醫療保障」?
他說:「我們這裡有一個關鍵詞,我們提的究竟是「全民醫療保險」還是「全民醫療保障」?如果我們說給全體中國人民提供一個基本的醫療保障,我認為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果說給全體13億中國人民提供同樣一個標準的全民醫療保險,可能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劉遠立教授認為,全民醫療保障在全世界所有國家基本上都實現了,包括一些非洲的發展中國家,也都為全體國民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障。而在中國實現「低水準的,廣覆蓋的」全民醫療保障的政治條件和經濟條件已經成熟。而要實現覆蓋全民的醫療保險制度,時間比較漫長。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調查研究,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的亞洲其他國家,要完成這一過程都需要40到50年。
在實現全民醫療保障體系的過程中,有三個問題需要得到重視,就是公平,效率和品質,而劉遠立教授指出,在目前中國的醫療制度改革中,以上三個問題需要同時得到解決,而公平性是需要最優先考慮的,「公平目前是最頭疼的問題,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到了今天。中國總的衞生服務的現代化水準在發展中國家是領先的,關鍵是公平性非常差。在中國,享受現代醫學的好處完全是取決於你的錢包的大小。如果有錢,可以在中國購買到世界上最好的服務。沒有錢,對不起,到公立醫院照樣進不了門。中國現在對大的問題是弱勢群體。所以我認為在改革設計中,公平肯定是領先的。」
然而,加大政府投入,實現全民醫療保障的同時,有可能面對其他的問題,比如公立醫療機構人浮於事,大量的資金被用於「養人養機構」。因此,如何在重視公平的同時,保證效率和品質,成為了考驗中國政府智慧的一大課題,而在此其中,中國政府必須借鑑一些其他國家的現有經驗,「第一個,在所有其他國家,政府對於衞生的投入,是非常大的。目前中國政府的衞生支出佔衞生總費用,17%左右,在全世界來說非常低,因此中國要加大投入。其次,政府的責任主要體現在社會安全網,這也值得借鑑。第三,中國是少數國家,讓醫療機構通過買藥來獲取收入的。其它大部分國家實現醫藥分家,這有一個過程,但一定要做。」
中國人口龐大,城鄉和地域之間存在明顯差別,而經濟發展帶動社會巨變,更是給醫療體制改革帶來巨大挑戰。劉遠立教授認為,這一改革在世界醫療改革歷史上都沒有先例可循,只有在吸取國際經驗的基礎上,融合本國的特點,才能找到一條出路。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