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A hard day's night' - Die Beatles in Hamburg

2009年8月24日

甲殼蟲樂隊又名(披頭士)無人不曉,可是只有很少人知道,這支樂隊並不是在英國奠定了其全球搖滾事業的基石。1960年,樂隊成員來到漢堡,很快便在列帕邦酒吧區(Reeperbahn)如魚得水。

https://p.dw.com/p/JChy
1966年,披頭士樂隊在漢堡演出圖片來源: ullstein - Photo Ambor

1960年8月17日:五名來自利物浦的名不見經傳的音樂人勇闖港口都市漢堡,並在紅燈區落戶。他們分別是彼德‧貝斯特(Pete Best),喬治‧哈裡森(George Harrison),約翰‧列儂(John Lennon),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 和斯圖亞特‧蘇茨裡費(Stuart Sutcliffe),樂隊名稱為"銀色甲殼蟲"。令人始料不及的是,世界搖滾、流行音樂史就此在這裡掀開一段短暫卻又流光溢彩的輝煌篇章。

Beatles Abbey Road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maxppp

在漢堡,甲殼蟲初嘗成功的喜悅。他們發出了生平的第一個傳奇樂音。"當年的漢堡是最瘋狂的地方," 樂隊鼓手彼德‧貝斯特回憶說,"我們的才華在那裡得到了很好的施展,並且有所斬獲。"後來,貝斯特的位置被更具音樂天分的林格‧斯塔爾(Ringo Starr)取代。

"我不太喜歡錢"

在家鄉利物浦,這些年輕的音樂人幾乎得不到演出機會,而在性、毒品和暴力泛濫的漢堡聖保利紅燈區,他們卻受人歡迎,自信心得到極大的提升。這裡的酒吧櫛比鱗次。列儂和他的夥伴們每天演出六至八個小時,每人每天進帳30馬克。他們趕場子似地出入於"因陀羅"(Indra)、 "凱薩凱勒" (Kaiserkeller)、"前十名"(Top Ten),以及最後的"明星俱樂部"(Star-Club),工作起來連續幾天不睡覺,累了就靠肉餅、啤酒和興奮劑藥片補充體力。

下等酒吧區後院有一間又髒又小的休息室,他們擠在床分上下鋪的破房間裡過夜。"我們睡在斑比電影院的廁所旁邊,這是真的。" 保羅‧麥卡特尼說。當年的甲殼蟲還是一群舉止粗魯的問題少年。他們欠了小酒館的債,因觸犯眾怒被抓進警署。他們站在舞台上罵人,挑釁公眾。只穿一條內褲登場,將馬桶座圈套在脖子上,滿口污言穢語對他們來說是司空見慣。他們的愛國心體現在通宵狂歡之後總在俱樂部地板上的遺留污穢上插一面小小的英國國旗。

USA Großbritannen Musik The Beatles auf der Bühne 1964
1964年2月9日,披頭士在紐約演出圖片來源: AP

"節奏布魯斯"

對於二戰中長大的那一代人來說,孩子們聽的甲殼蟲的東西無異於噪音、喧鬧和垃圾。但是年輕人和憤青們卻在咚咚作響的節拍中感受到反叛和老式流行音樂的終結。震耳欲聾、鏗鏘有力的搖滾節奏以及吉他配樂是他們的最愛。"我們是漢堡俱樂部裡的舞台藝術家。我們的演奏精彩絕倫的直接的搖滾," 約翰‧列儂說。他們的確很棒,難怪"明星俱樂部"的老闆霍斯特‧法舍(Horst Fascher)一眼相中了他們,並且臨時決定與他們簽約。他說:"在這裡,他們的羽翼最後長齊了。"

名氣越來越大的甲殼蟲在漢堡灌製了第一張唱片。這是一首揉入搖滾元素的民謠--《我的愛人在海的那邊》。這支節奏歡快的歌曲獲得了德國金曲排行榜第五名的好成績。1962年元旦,他們最後一次在位於漢堡大自由大街39號的"明星俱樂部"演出。甲殼蟲們演變成了前途無量的樂手。

"回到往昔"

2008年,漢堡市市長馮‧博伊斯特(Ole von Beust)為一座紀念碑剪綵。他們是哈裡森、列儂、麥卡特尼和斯塔爾四人的不鏽鋼塑像。旁邊還有蘇茨裡費的雕像。作為甲殼蟲樂隊的第五名成員,蘇茨裡費1962年在漢堡死於腦溢血。紀念碑周圍是約70首歌,刻在插入地裡的不鏽鋼板上。首次登台獻藝近50年之後,富有傳奇色彩的"披頭士"再次來到這座自由的漢薩城市。正是在這裡--聖保利,他們奠定了其全球搖滾事業的基石。

作者: Michael Marek / 亞思明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