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中國經濟危機對美國影響不大

2023年8月27日

有評論認為,中國似乎正徘徊在一場危機的邊緣,看起來很像2008年世界其他地區所經歷一樣。但是,這場危機對美國金融或貿易的影響不大。

https://p.dw.com/p/4VckF
保羅‧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的專欄中探討了「中國的經濟危機有多可怕」
保羅‧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的專欄中探討了「中國的經濟危機有多可怕」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紐約時報》發表文章《中國的經濟危機有多可怕》,作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說,中國似乎正徘徊在一場危機的邊緣,這場危機看起來很像2008年世界其他地區所經歷的那一場。但是,這場危機對美國金融或貿易的影響不大。

美國在中國投資有多少?克魯格曼指出,美國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直接投資——涉及控制的投資——大約為2150億美元。證券投資——基本上是股票和債券——有3000多億美元。所以這裡面總共有5150億美元。這數字聽起來不小,但對於美國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體來說,就是個小數目。

那麼中國作為一個市場呢?中國在世界貿易中是一個巨大的參與者,但它從美國購買的不多——到2022年只有大約1500億美元,不到美國GDP的1%。因此,中國的衰退不會對美國產品的需求產生太大的直接影響。「中國的經濟危機甚至可能對美國產生一點點的積極影響,因為它會減少對原材料的需求,尤其是石油,從而可能降低通貨膨脹。」

但是,作者說,「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樂見中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或者對另一個國家的麻煩幸災樂禍。即使純粹出於自私的考慮,我們也應該擔心中國政府會採取什麼措施來分散其國民對國內問題的注意力」。

這份聲明比「過境外交」更挑戰北京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大衛營峰會對台聲明,形同對中國的一次突襲》,作者湯名暉說,美日韓大衛營(注,又稱「大衞營」)峰會對台灣的聲明形同對中國的一次突襲。特別是峰會後的三份文件稱,台海和平對國際的安全繁榮是不可或缺,其效應遠比台美之間的「過境外交」更觸動北京紅區。

文章說,大衛營峰會的聲明雖然只是東亞多邊安全合作的開端,但是卻默默的在現有的「美日安保」和「美韓共同防禦」條約之間建立聯繫機制和上層架構,未來有助於三國之間在地區事務的迅速應變。最直接的影響是可能鬆動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態度,若要符合大衛營峰會的聲明,未來日本面對修改和平憲法的議題將在所難免。

作者認為,以美日韓以及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完整性來看,面對中國仍有一定的議價能力。面對地緣政治顯而易見的威脅,基於國家的生存與發展,三國攜手避免中國取得先進的科技也符合共同的國家安全目標,無論從現實主義或是後現代的角度考量,日韓對於生存和主體性建構的途徑已有選擇。

台灣「上報」文章認為,大衞營的美日韓峰會聲明比「過境外交」更挑戰北京
台灣「上報」文章認為,大衞營的美日韓峰會聲明比「過境外交」更挑戰北京圖片來源: Kent Nishimura/AFP

作品背後的藝術家立場有多重要?

新加坡「端傳媒」發表文章《藝術界回應「倫敦牆」:它是否挑戰了我們的觀看方式》,呈現了幾位藝術批評作者對於東倫敦Brick Lane的中國政治口號涂鴉事件的意見。

中國研究學者、文化藝術評論者Marine Brossard(法國)認為,這是一件有意思的藝術作品,儘管作者的動機不清,但作品表達了在西方的年輕中國學生學習後殖民研究時無法找到的定位。重要的是,將Brick Lane改造成一條專制的中國街道,從兩個方向挑戰了現實:一方面,挑戰了政治性街頭藝術在西方牆壁上往往只是一種裝飾和娛樂的事實;另一方面,挑戰了宣傳在中國牆壁上無處不在,以至於變得不易察覺的事實。作品走向這兩個方向給觀眾造成了困惑,因為不論從情感上還是理智上,都很難同時把握這兩個方向,但正是這讓作品變得有意思而有原創性。

圖為8月7日的東倫敦Brick Lane。有男子在牆面上噴塗了新的內容,覆蓋此前的中國政治口號涂鴉
圖為8月7日的東倫敦Brick Lane。有男子在牆面上噴塗了新的內容,覆蓋此前的中國政治口號涂鴉圖片來源: Carl Court/Getty Images

現居法國的藝術家胡嘉岷指出,這個作品讓我們看到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畫面:在西方社會對個體創作自由所提供的保障下,一個以質疑西方自由觀念為名的作品誕生了,作者隨即遭遇了主要來自東方大國的「網暴」,最終他在西方捍衛言論自由的大旗下找到了避風港。

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作者李佳認為,藝術家本人的立場和實踐總是在作品背後扮演著更為基礎性的角色。我們對於藝術家人格的信任,已經和對他們作品的信任相輔相成。但在這一個作品裡,我們沒有美術館/展覽的安全語境保護,沒法先設定自己的心理距離;另外,作者本人聲稱自己這個作品完全沒有政治目的,這確實會讓人覺得幼稚,以及懷疑他的動機。包括抓住語境差異和相互無法理解的壁壘,用「反思自由民主」、「反思殖民權力」作為擋箭牌 。這一系列發言都讓他的意圖無法得到我們的認可。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