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雙贏互惠的德中關係已經成為歷史
2021年4月2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稱,如何對待北京是德國政府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改變北京不可能,但孤立北京也絕不是一個睿智和可行的選項。《南德意志報》外交事務首席記者Stefan Kornelius在題為《德中雙贏互惠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的評論寫道:
「中國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國以驚人的紀律性很快控制住了疫情,從而帶來了經濟上的優勢,而這種優勢又提升了中國的發展動力:中國在不斷變強變大,中國在大舉投資,中國吸引著外來資本,中國在走向現代化,中國在進行發明創造。中國的發展速度令人嘆為觀止。而中國領導層加強對香港特區政治控制的驚人速度也同樣顯示出,北京的所作所為都有非常明確的目的。
那麼,中國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中國共產黨對此並不諱言。德中政府磋商期間,中國總理李克強明確表示:不歡迎外部干涉。中國不允許外界提出批評。中國發出的訊號是:你們必須習慣於我們的措辭方式,必須接受我們的少數民族政策。除此之外,你們別無選擇。
中國不僅在充分發揮其經濟實力所產生的槓桿作用,同時也會將經濟槓桿同政治意圖結合在一起,以便漸漸打造出一個以中國為樣板的世界秩序模式。」
評論指出,中國的戰略是,建立起一個以商業利益和政治軍事實力為導向的中國式世界秩序,以便同當今的西方模式進行抗衡。評論寫道:
「德中政府磋商是以梅克爾為首的德國政府試圖維持現行秩序以及讓中國接受德國或歐盟規範的一種嘗試。
但事實卻遠不是如此樂觀:德中之間的依賴關係早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德國在新疆和香港問題上所表現出的無力也只是表面現象,這種無力早已存在於更深的層面。
不應忘記的是,制度之間的抗爭是無法迴避的。孤立中國,從政治層面上講,既不可行,也不足取。北京已經撒開了大網。公開抗爭已經是唯一,也是最佳的選擇:無論是經濟、技術、標準規範的層面上,還是在法律執行的層面上,都是如此,即便是軍事方面也不例外。德國、歐盟以及整個西方陣營必須要做到更具吸引力、更為優秀,尤其是要更加團結。政府磋商早已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一個組成部分。」
柏林出版的《日報》也就周三的德中政府磋商發表了評論。評論指出,長期以來,柏林的政治家一直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中產階級的壯大,專制政權自然而然地會走向民主。然而,過去幾十年來德中關係的發展卻顯示,中國離民主越來越遠,而柏林卻變得越來越迎合專制。這篇評論寫道:
「歐洲標準並沒有得到貫徹,中國的行為方式顯然佔了上風。在此之前,中國方面就已經叫停了德中人權和法治國家對話。而這個對話本身就是柏林在『以貿促變』旗幟下一個保全顏面的擺設而已。北京現在乾脆不理你這一套。
如果有人認為,採取棱角鮮明的對華政策就能迅速促成北京的改變,顯然也是錯誤的。畢竟人權政策的奏效需要一個滴水穿石的漫長過程。然而,只有堅持自己的原則,守護自己的價值觀,才能為自己贏得信譽。而要做到這一點,就不能一味地追求商業利益。機會主義的行為只能改變自身的政策,其必然的結果就是,北京已經越來越不把柏林放在眼裡。」
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