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對華戰略如何才能更明智?

2023年1月14日

正在醞釀中的德國新對華戰略,持續引發德語報刊的關注。《弗蘭肯郵報》指出,一方面,歐洲需要跨文化交際的同理心,另一方面也需要強硬。《經濟周刊》則認為,歐洲應該先做好自己的功課,而不是總想著限制別人。

https://p.dw.com/p/4MC3p
歐洲需要怎樣的對華戰略
歐洲需要怎樣的對華戰略?圖片來源: Sean Gallu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弗蘭肯郵報》以"和中國打交道宛如走鋼絲"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中國政府正在為本國企業提供慷慨的補貼,德國企業當然會抱怨因此受到不公平待遇。作者認為,德國必須拿出一套聰明的戰略來應對中國的做法。 

"德國經濟界抨擊中國政府大肆為本國企業提供補貼,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德企對中國政府肆意干預、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力的批評也是合理的。不過,假如我們從中共的視角來分析,就會發現北京的策略十分聰明:暫時不讓正在崛起的本國企業赤裸裸地暴露在全球市場的陰晴不定、不加拘束的環境中。種種跡象表明,北京的戰略制訂者從歷史中吸取了一些經驗,因為即便像日本、韓國、台灣這樣的高度發達國家,也曾有過政府強力干預經濟的時代,從而為本國產業的建立鞏固保駕護航;政府將某些特別領域宣佈為'優先領域',為本國初創企業提供慷慨補貼,同時還限制相關產品的進口。" 

"所以對於西方而言,和中國打交道依然會像是走鋼絲。作為歐洲人,我們需要一套深思熟慮的一致戰略:一方面,我們需要跨文化交際的同理心,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強硬。" 

在面對中國的不公正貿易手段時,歐洲能採取怎樣的策略? 
在面對中國的不公正貿易手段時,歐洲能採取怎樣的策略? 圖片來源: Rupert Oberhäuser/picture alliance

杜塞道夫出版的《經濟周刊》以"歐洲需要更具進攻性的對華戰略"為題,刊發由曾擔任梅克爾總理顧問的經濟學教授Lars-Hendrik Röller以及經濟學者 Jakub Kałuzny聯合撰寫的客席評論。作者認為,在面對中國的不公正貿易手段時,歐洲人與其採用限制進口、限制投資等可能遭致報復的防禦性手段,不如採取更加積極有為的姿態。 

"歐洲應該更加重視具有進攻性的產業政策,從而發揮歐洲的優勢。首先,歐盟需要積極有為的貿易政策,與印度等國簽署談判了許多年的重要自貿協定。歐盟與拉美國家的自貿協定已經在2019年完成談判,這份文件也應當盡快批准生效,這樣歐洲就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的一員,涉及7.7億人口。而且,這樣的自貿協定也能促進歐洲的貿易多樣化,其貿易夥伴都與歐洲有著相似價值觀。與非洲的自貿協定也能帶來不少機遇,尤其是在氣候保護領域。" 

除了與各國簽署自貿協定,作者還建議歐洲加大對關鍵科技領域的扶持力度,促進電池、半導體、氫能源等未來技術的發展。此外,歐洲本土的基建投資額也必須盡快提升,從而抵消能源價格上漲的不利影響,避免企業遷出歐洲。 

"總而言之,歐洲應該先做好自己的功課,而不是總想著限制別人。最好的對華戰略應該是經濟上做強歐洲,讓歐洲的經濟更具進攻性。而且,還有一個理由也能說明防禦性手段難以實現目標:它會導致其他發展中國家被拒之門外。這也意味著全球人口的大多數都被阻隔、被拋棄。可是,要想實現氣候保護等全球性目標,發展中國家的參與十分重要。"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