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企業立足中國,前景如何?

2006年2月6日

生活在上海及其周邊地區的德國人有八千人之多,多於定居在任何一個亞洲城市的德國人人數。現在更有大批中小企業登陸上海,它們是西門子、大眾、克虜伯-蒂森等大公司的供貨廠商。但是它們在上海乃至中國有發展機遇嗎?它們將面臨哪些難題?

https://p.dw.com/p/7wgf
巴斯夫與中國揚子石化在南京郊區建立的新廠圖片來源: presse

上海新建的德國中心是這些德國企業家的「娘家」,該中心的主任紹邁爾開門見山地告誡說,不能被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矇蔽了雙眼,「百分之八、百分之九、甚至百分之十的經濟增長並非必然能為德國企業提供發展機遇,關鍵在於,德國企業要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位置。」德國中心不僅向德國公司出租辦公室,也指導新到的德國人如何通過與中國的官僚打交道,提醒他們注意中國法律框架條件的變化,幫助他們建立聯繫,尋找合適的工作人員。

德中合作的成功範例

去年德中經濟關係中的一件大事是九月底南京巴斯夫揚子石化生產基地建成投產,基地的核心是由德國巴斯夫公司與中國合作夥伴揚子石化共同投資23億歐元建成的石油裂化設備。這個新廠部分解決了中國化工產品短缺、需要大量進口的問題,現在德中雙方都準備追加投資,逐步提高南京生產基地的生產能力,以加強巴斯夫母公司與揚子石化的互相依存關係。

克虜伯與上海寶鋼的合資企業「上海克虜伯鋼材公司」也是一個成功的範例。1998年,這家合資企業在上海郊區一片空地上開始建設。建成後,當時的德國總理施羅德親自出席了軋制首批鋼板的儀式。這家公司的股份中,德方佔60%,中方佔40%。這樣股份比例的合資公司現在已不會獲得中國政府的批准,更不用說屬於敏感行業的鋼鐵冶煉了。在中國急需石油、礦石和鋼材的今天, 克虜伯鋼材公司成了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香餑餑」。

德國南部梅明根的特種纜繩生產廠家德拉克是一家中型企業,它追隨起重機和電梯製造廠家也來到了上海。 最近幾年,僅上海一地就建成了一萬多幢高樓,高樓需要電梯,電梯離不開纜繩。現在歐洲生產的電梯纜繩比中國生產的貴出四倍到六倍,德拉克公司在德國生產的纜繩到了中國,肯定在價格上沒有優勢。經理科遲馬說:「聽起來有些奇怪,我們在中國生產纜繩,是為了保障在德國的就業崗位。」 這是因為如果德拉克公司失去了客戶,也就失去了訂單。面對價格挑戰,德拉克把德國國內生產轉向高品質纜繩,這也是許多德國企業目前的發展方向。

15年來,西門子、大眾、拜耳、巴斯夫和蒂森-克虜伯等德國企業在中國大量投資,蓋起了一個又一個生產點,培訓職工,向合資夥伴轉讓技術。現在德國是在中國投資最多的歐洲國家,德國的直接投資已達到一百億美元。許多觀察家估計,2010年之前,直接投資將在此基礎上翻一番。德中經濟關係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成了雙贏的樣板。去年,德中貿易總額達到近六百億歐元,而三十年前,德國企業僅向中國出口了兩億七千萬歐元的商品。但去年德中貿易中也發生了傾斜,出現了德國企業從中國進口多於向中國出口的形勢。中國政府實行經濟降溫政策和德國生產點在中國增多是造成這種傾斜的主要原因。

面對中國熱,保持清醒頭腦

無論是國際康采恩,還是家庭企業,幾乎所有的德國企業都想到中國看一看那裡的新市場。聯邦對外經濟聯絡處的施密特女士就告誡企業家不能對在中國開展商務寄託太大的希望,例如中國有一萬八千家醫院,但有支付能力的只有近九百家高檔醫院,醫療設備生產廠家在這裡的發展十分有限。另一個例子是中國的機動車市場:中國每年生產近九萬輛二十座以上的大客車,但德國供貨廠家只能向價值六十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大客車提供零配件,而這種大客車中國每年只生產1500輛,其它低價位的大客車根本用不上德國的優質零配件。所以這位經濟學家希望準備進入中國的企業家要有充分的時間做準備,用人務必從優。

用人不當是一度主宰中國汽車市場的大眾汽車公司最近四年內銷售額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二十多年前,大眾在上海建廠生產小汽車,從此在那裡投資了數十、數百億的資金。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大眾已佔有一半以上的中國汽車市場,現在這一百分比已降至18%。不久前,大眾不得不把自己在中國汽車市場上的最高位置拱手讓給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大眾公司對此保持沉默,正在尋找新的中國策略。看來,識途老馬也有失蹄的時候。

嚴重的產品仿冒問題

中國汽車市場的降溫首先涉及西方康采恩,因為這些公司集團近幾年剛剛擴大了自己的生產能力。中國的汽車市場雖然去年增長了11%,但是在中國生產的外國汽車廠家也大大增多了。為爭奪市場進行的排擠戰和價格戰有增無已。歐美等國正心驚膽戰地等待中國國產的廉價汽車大規模打進歐美的一天,這些汽車與西方的一些型號驚人地相似。不久前,美國通用的子公司韓國大宇指控中國國有企業奇瑞全面仿造兩個大宇的汽車型號。

在中國,仿冒產品已幾乎成了各行各業都存在的最大問題之一。大至汽車,小至藥品,只要受到市場歡迎,總有偽造仿冒的贋品出現。在產品出現問題、甚至給消費者造成危害時,很難區分到底是李魁還是李鬼的責任。在技術轉讓問題上,有時也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德國政界人士一再抱怨北京對外國企業施加壓力,要求外國企業向中國轉讓技術。與此相反,德國駐上海總領事羅爾以很平常的心態看待技術轉讓問題。「德國企業願意轉讓技術,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正因為它們擁有在世界上領先的技術,所以才能轉讓技術。」,羅爾如是說。他認為,許多領域新技術的有價值時間很短暫,德國企業轉讓的技術並不影響它們在技術上的領先地位。

天長地久,還是好景不長?

最近幾年,在中國立足的德國企業達到三千家,它們帶來的是開發未來市場的夢想,看到的是中國每年8%至9%的經濟增長速度。為此,它們願意面對困難。但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會天長地久嗎?分析家和社會科學家警告說,中國有群眾抗爭、政治不穩定的危險,也有與台灣發生戰爭、能源危機和出現嚴重環境災難的可能。遺憾的是,只有少數投資者對這些可能出現的挫折做好了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