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習近平藉第三份歷史決議凌駕毛鄧

採訪記者: 鄒宗翰
2021年11月9日

中共六中全會內容密不透風,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王信賢分析該會最大看點,以及習近平在會後的地位變化。熟悉中共歷史的王信賢也就過去的經驗,深入分析接下來的中共領導人接班安排以及人事佈局。

https://p.dw.com/p/42l6V
China Symbolbild Xi Jinping und Mao
外界關注習近平會否通過本次六中全會的第三份歷史決議將地位提升至毛澤東之上。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G. Baker

(德國之聲中文網) 德國之聲:中共這次六中全會的最大看點是什麼?

王信賢:當然最大看點就是它要通過第三個決議案,這個決議案非常非常重要。另外一個當然就是,中共每次的六中全會差不多都要開始討論高層的人事,因為七中太接近了,所以六中大概就開始啟動。應該說六中之前就開始醞釀,接著就開始佈局,六中的時候會交換意見。

德國之聲:這第三份的歷史決議用意何在?

王信賢:第一個決議案是在毛澤東時期訂的,是1945年的時候,這個決議案叫做《關於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關於1921年建黨到1945年這個中間,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歷史觀,針對當時的一些黨內的,特別是蘇聯派過來,跟蘇聯有關的國際派還有本土派的鬥爭。最終毛澤東勝利,以他作為核心,拿到權力是第一步,真正關鍵是詮釋歷史。這個是非常中國的,你就看每一代的中國歷史,元史是明朝修的, 明史是清朝修的,後代去修前代 ,他就會以自己為中心去定義歷史,所以當然重要性在於歷史詮釋權。

第二份決議案同樣。鄧小平的這個決議案是1981年的時候通過,這個決議案叫做《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它是從1949年建政之後一直到改革開放。鄧小平跟華國鋒的這一派在1978年獲勝之後, 接下來召開第一屆三中全會,從1979年開始起草到1981年成立了這個決議,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歷史詮釋權,關鍵在於評價毛澤東。

決議案非常重要,都是在發生黨內的歷史重大轉折跟重大關鍵時期。換言之,第三個決議案叫做《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這個決議同樣的也會以習近平的角度來詮釋中共的歷史,而且非常重要的是,它不是說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也不是說什麼什麼之後的 歷史,而是要詮釋百年,因此有它的重要性。

德國之聲:會著墨有爭議的歷史嗎?像是六四?

王信賢:我想習在這個部分他已經很清楚了,習非常重視「黨史」跟「意識形態」,所以最近幾年我們也看到他一直在提「樹立正確黨史觀」,從去年整個宣傳系統基本上都在看黨史, 因為今年是建黨百年,我們看七一的講話裡頭就非常清楚,一直在提「以史為鑑,開創未來」。對於黨內歷史上重大的爭議,我想習的定性就非常清楚,就是兩個「互不否定」,「不能以改革開放之後的歷史去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也「不能以改革開放前的歷史去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 

我們可以看到,關於第二次的歷史決議案裡頭評價毛澤東「三七開」的這個部份,特別是關於「大躍進」、「文革」這些事情,毛澤東其實是有錯誤的。但在新版的中共很多課綱裡頭,「那個時代錯誤的...」都修掉,變成「艱辛奮斗」。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是不會去碰它(六四)的, 因為這個在黨內事實上它沒有太大的爭議,事實上我覺得大部分的爭議都是來自於海外跟民間,民間也不見得是多數,我覺得大部分是來自海外。

我認為,六四天安門之後,包括江澤民的第三代、胡錦濤第四代,以及習的第五代,六四這件事情讓他們有機會可以接班,他們其實是不會去談這個,甚至中共內部常在講的「八九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我認為都不會提。他在百年講話,還有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講話中基本上這個連提都不提,反而回過頭來談中國共產黨在這個過程當中,如何從1949年之前的半殖民半封建到現在變成世界第二個經濟強國、國防現代化這些政績。

德國之聲:習近平會藉由這份歷史決議如何置放自己的地位?

王信賢:這份決議案一定會去講「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毛澤東讓中國站起來,鄧小平讓中國富起來,習近平讓中國強起來,直接跳過江跟胡,三個並肩,甚至是凌駕,形塑讓外界有這種感覺。從他關於「習思想」的提出還有他的冠名,習近平早就超越了鄧,對於毛,我覺得他所要的應該是超越。

6月底中共出來一個<中共百年大事記>裡頭, 習近平出現的次數是184次,毛澤東才138次, 習近平光一個人就超越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三個人加起來還不如習近平多。

德國之聲:所以習近平通過六中全會,然後到接下來二十大的佈局應該是非常順利?

王信賢:我覺得是非常肯定的。 這份決議案把百年談完之後,他會去談自己的政績,包括反腐、扶貧,或者是國防現代化、 甚至抗擊疫情, 基本上一定會講「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另外一部分就是關於中共所處的這個時刻,就是「百年未有之變局」,當然指的是美中之間的戰略競爭, 不是短期,是長期的,一定要有一個堅強的領導人、走一條正確的道路,當然就是非習近平莫屬,為習本身鋪路。

德國之聲:習近平已經68歲,他有在為人事佈局,或是接班人做安排嗎?

王信賢:當然我們現在是看不出來有接班人的跡象。中共最近這20年,只要輪到奇數年的黨大會的時後,新的接班人都要進去。92、97年的時候,胡就在政治局常委,07年的時候,十七大習近平、李克強都在裡頭。那我們在十九大其實是看不到的,所以他的續任我認為是毫無懸念。

習以他的性格來講,我覺得他會在這一次裡頭,討論的是接班制度,因為他非常強調「依法治國」,不管是真還是假,但是我覺得他會用制度去形塑自己的權力。過去這幾年來都是如此,我們講它叫做「個人權力的制度化」。過去中共權力過於集中大部分都是因為個人本身的條件,包括毛跟鄧。但是習他的集權是透過制度化,就是透過好多的包括修法,包括修黨章等等去把它做起來。所以我覺得接班人這件事情,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很多時候應該會涉及到的是接班制度,不過目前真的看不出來,但是我認為早就在啟動。

德國之聲:沒有什麼規則可循嗎 ?

王信賢:不到最後一刻我覺得真的很難講,尤其是習的事情最難判斷。上次十九大就是如此,沒有想到王滬寧會進去(常委),以過去的經驗來講根本完全不可能,沒有地方經驗,也沒有部委的經驗,也沒有當過地方的一把手,他的條件都不夠,但他還是進去了。

China Musikdirigent beim Nationalen Volkskongress in Pekin
中共六中全會相關討論將影響二十大人事佈局,台灣政大東亞所所長王信賢認為,新佈局早就動起來了。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A. Wong

這次真的有點難,甚至連政治局常委幾位我們都很難去判斷。我認為7位還是最平衡的,過去 9位還是太多了,那是因為江想要帶他的人進來最後做的妥協。到後來7位基本上是正常,但是以中共黨史來講,5位也有過啊。習的任內有些事情真的非常難講,包括以前講「刑不上常委」或者「七上八下」這件事到底還認不認?我覺得在六中全會都會討論。如果「七上八下」不要的話,那個可選擇性就多了,尤其是總理。

德國之聲:怎麼看接下來的中共人事變化?

王信賢:疫情前跟習近平出訪還有在國內的地方考察,兩個人一定跟,何立峰是發改委,另外 一個就丁薛祥,是他的辦公廳主任,他是大總管, 這兩個準備繼續往上走。丁薛祥如果順著王滬寧的路,我覺得也不會太意外。何立峰,他年紀雖然到了,包括出訪,包括在內部的地方考察又跟得這麼緊。如果「七上八下」不認的話,那劉鶴就有非常大的想像空間。

以前總理這個位置,習近平跟李克強,那是因為在十七大之前有個「民主推薦」, 那個比較複雜。當然中間他們存在競爭關係, 你看胡跟溫,江跟李鵬之間因為是同輩,所以多少也會有張力。江跟朱鎔基之間,江當然尊重朱鎔基的專業,他們是同輩。接下來的總理我覺得恐怕就不是這麼一 回事,再怎麼挑,政治忠誠會擺在第一位。過去大家常講「習李之爭」十八屆三中、四中之後早就了沒了,是外界的媒體刻意在處理這個問題。 我認為,接下來總理的選擇標準一定是能夠去遂行習近平的意志,那個才是最關鍵,就不會跟他是同一輩的。

但是我並不認為接下來的總理會是接下來的接班人,這中間還是有落差的。接下來總理可能要 去執行未來5年之內習的意志跟政策,一直到2027年,非常關鍵,美中之間的競爭依然在進行當中,但是他不一定會是接班人。

德國之聲:有可能的人選嗎?

王信賢:目前還看不出來,當然很多人在點名,包括陳敏爾、李強,這個都是習近平的人馬,很難講,還言之過早。

德國之聲:這次六中全會後,中國自身發展的重點會是什麼?

王信賢:就是「共同富裕」,我覺得二十大的主軸就是「共同富裕」。通常中共這種黨大會其實是對內的成分是比較高。習最近這一兩年來都在談「共同富裕」,真正我們看到大家會一直 在觀察是因為大約8月習近平在財經委裡頭講了「共同富裕」之後,就有一大堆的監管制度出來。 他要去解決社會上貧富差距的問題,因為這涉及到一個很大的重點,今天習已經談了第一個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然扶貧也成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成功了,這全部是政治任務,你返貧怎麼辦?返貧是一個非常非常危險的事情,一但返貧會造成政治上的問題,絕對不能返貧。

所以最近一大堆的監管行動,如果以社會來解釋的話,就是從這個角度去看,包括習近平他甚至自己就親自講,最近幾年來年輕人包括躺平包括內捲,在他寫的文章裡頭都在談這一些東西,他要去解決這個問題。十九大講到社會裡頭的矛盾,跟人民美好的生活想像還是有一些差距,我覺得他會去處理這個問題,當然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還是關於政治合法性,真正的合法性來自民眾的認可, 這是從社會解釋,如果從經濟跟政治還有其他的解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