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人類胚胎基因 中國科學家再引爭議
2016年4月1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這支研究團隊是由現年僅35歲的廣州醫科大學第三醫院的范勇博士主導的。在該項引起爭議的研究中,范勇的團隊在2014年4月至9月間,從87名捐贈者處收集了213枚三原核受精卵--這種受精卵因為無法正常發育,一般會被拋棄。研究人員使用了CRISPER基因編輯技術,對這些胚胎進行了編輯。在26個胚胎中,有4個被成功編輯,即獲得了針對HIV病毒的免疫能力。
這項研究上周先是發表在影響力並不大的專業期刊《輔助生殖與遺傳學期刊》(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上,但是很快就引起了《自然》、《科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等大牌科學媒體的關注。《自然》雜誌指出,這是全球第二例有關人體胚胎細胞基因編輯的研究。
倫理爭議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首例人體胚胎細胞基因編輯研究,也是由中國科學家完成的;和去年由中山大學的團隊發布的研究一樣,此次研究也在全球科學界引發了巨大爭議。
波士頓兒童醫院干細胞生物學家達利(George Daley)對《自然》雜誌表示,廣州醫藥大學的這項研究並沒有提出有關CRISPER技術能夠有效編輯人類胚胎細胞基因的新證據。他認為,要實現預期的潛能,研究人員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而日本北海道大學的生物倫理學家石井達也則認為,廣州醫藥大學的此項研究"不過是在玩弄人類胚胎"。他指出,即便試驗是在本來就無法存活的"問題胚胎"上進行的,他依然對這類試驗的必要性表示質疑。
研究團隊的帶頭人范勇則反駁了這些批評。他在接受廣州《羊城晚報》採訪時表示,外界評論"並非就是權威",研究環境"也會不時地改變"。范勇說,最重要的就是"在自己所堅信的道路上,認真做好手中的研究,取得自主的智慧財產權和話語權,不至於將來受制於人"。
近年來,中國正迅速成為基因研究領域的先行者,在他國猶豫再三的倫理問題上,中國科學家往往有意搶先研究。
而范勇的研究團隊在發表的論文中則明確指出,此次實驗的所有胚胎在三天後均按照規定被銷毀。范勇在接受中國中央廣播電台採訪時也強調,此次研究"參照國家研究人類科學干細胞的法律法規,在嚴格規範下做了這個事情","是在醫院倫理委員會批准、家屬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而在論文中,范勇和他的同事也寫道:"我們認為任何試圖通過改造早期胚胎來生成轉基因人類的企圖都應嚴令禁止,直至我們能夠解決這些倫理學和科學問題。"
缺乏明確規範
就在去年4月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完成全球首例基因編輯試驗後,同年12月,國際人類基因編輯大會在美國華盛頓召開。該會議由中國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美國國家科學院召集,與會各方明確允許科研目的的人類胚胎編輯研究,但禁止臨床應用。同時,大會還達成一個共識,認為當前利用 CRISPR 技術對人類胚胎細胞基因進行修飾,是"不負責任"的舉動。不過該共識並不具備法律效力。
目前,中國尚未就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研究工作制訂明確的倫理規範。而在今年2月,英國的獨立生育監管部門首次批准了一項研究,允許利用CRISPR技術對人類胚胎細胞基因進行編輯。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