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太貴傷不起 外企紛紛離大陸
2014年10月10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幾十年以來,大量廉價勞動力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基石。外國企業趨之若鶩的爭取在這個近14億人口的國家建立廠房。而今,時代變了。台灣經濟部政務次長卓士昭(Cho Shih-Chao)接受德新社採訪時表示:「中國的薪水水準正在迅速增長,並且外國企業的投資環境較之前相比更為困難。」
因為文化和語言的接近,台企是首批登陸中國大陸的投資者——而今,第一批從中國撤離的公司中也包括台灣企業。其中一家是全球箱包領先品牌雅士公司(Eminent)。
因為勞動力成本低廉,1995年,這家企業就在東莞開設了廠房。公司董事長謝明振表示,幾年之前他們開始重新思考:「之前我們主要注重以價格優勢為自己加分。」而今,這家企業著重研究和技術。去年雅士投資了台灣本土的一家公司。到今天,該公司約一半的產品都是在台灣製造的。對經濟學家李淳(Roy Chun Lee)來說,這是未來發展趨勢的一個初步跡象。這位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研究員預測:「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高耗能的公司將會從中國撤出。」他還表示,外企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成本上漲。」中國的薪水多年以來不斷上漲——根據位於北京的德國工商總會(AHK)的數字,中國每年薪水上漲率最高達到10%。
薪水高並不是壞事。但是,漲幅超過了勞動率增幅和通貨膨脹。台灣機械製造公司「友嘉實業」(FFG)考量到這些因素,撤離了在大陸的投資。該公司總裁朱志洋表示:「很多人更願意選擇『台灣製造』的產品。同時,台灣生產的商品品質更高」。計劃中,今年年內該企業會在台中建成一家新廠。
遷往東南亞
李淳表示,不斷上升的勞動力成本以及中國對手競爭能力的增長迫使這些企業重新思考。「中國不再是世界大工廠了。」不過只有一小部分台灣企業選擇回歸本土。李淳估計:「更多的國家會選擇向東南亞方向移動,尋找勞動力更為低廉的國家。」而歐洲企業很可能會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因為在中國遇到的種種問題,他們中間蔓延的失望和悲觀情緒也越來越大。中國歐盟商會的年度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收入增長和盈利數字都在萎縮的時候,外企在中國投資的計劃規模縮小了。李淳認為許多企業都處在一種困境。一方面,他們在中國的處境更為艱難,但是另外一方面,擁有幾億潛力客戶的中國市場又極為重要。
李淳估計:「比如金融業和保險業都可能得到繁榮的發展。」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相反,服務行業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看看中國銀行裡排起的長長隊伍,我能夠看到尚未得到滿足的巨大需求。」
文木 / 石濤(德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