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世界冠軍搖籃
2012年7月1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北京什剎海體育學校被看作是世界冠軍的搖籃。6歲的小女孩繃著小臉,每天在這裡訓練數小時,保證旋轉要完美到位。體操大廳的牆上掛著一面巨大的五星紅旗。標語以一種共產主義的宣傳形式時時都在告誡體育新秀們,為奧運而訓練;沒有個人英雄,只有成功的團隊。
什剎海體育學校位於北京市中心,是一所寄宿學校。這個學校一共培養出了39名世界冠軍,其中有7名奧運冠軍。它是中國允許記者訪問的不多的幾所體育學校之一。不過,我們在那裡不能同年輕的體操運動員交談,但可以同10來歲的乒乓球學員進行對話。
"為什麼訓練?"記者問。"當世界冠軍。"
這個答話的孩子名教張揚,兩年前從陝西被選中到北京訓練。他說,每天下午都訓練兩個半小時,晚上再練一個半小時。這是一種把一切都奉獻給體育的生活。
體育學校作出了貢獻
中國沿襲了前蘇聯的運動員培養制度,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挑選出他們中的優秀苗子,進行培訓。很多孩子來自農村,他們希望就此打個翻身仗,成就事業。在什剎海體育學校,孩子們先被測量身高,然後將他們分到不同的體育項目。之後,數年的嚴格訓練便開始了。這些年來,這類如同軍事化的訓練招致了不少批評,但什剎海體育學校的副校長施峰華卻對中國的這一體育制度進行了辯護。
"中國與國外相比,優秀運動員的培養體制有所不同。中國從國家層面講,在培養運動員方面投入很大。對提高中國運動員在大賽上,特別是在奧運會上的成績,應該說,中國各地各級的體育學校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中國還缺乏大眾體育文化
批評者認為,中國只在一些"非大眾化"的體育項目上取得了成功,比如跳水和體操。在田徑領域,除了跨欄運動員劉翔外,基本沒有其他來自中國的優秀運動員。到目前為止,中國還稱不上體育大國。中國還缺乏體育發展的普及度,還沒有出現一種體育文化。
而這一點並沒有通過08奧運得到改觀,雖然人們曾對此許諾不少。施峰華認為,恰恰如此,中國才更需要體育學校。
"跟同齡孩子相比,一個青少年運動員要犧牲許多娛樂時間,在受教育的系統性方面不是特別完整。其他孩子則將大量時間投入到學習上,他們在身體素質和綜合素質方面,不見得比我們的青少年更優秀,今後在社會上的適應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包括在競爭中抗壓的能力,不見得有我們的運動員優秀。"
納入新的培養理念
機械的軍事化般的訓練,不見得能培養出世界頂尖運動員,這一點,中國的體育官僚們也早已意識到。據媒體的報導,今年出征倫敦的奧運隊伍中,外籍教練的數量超過以往任何時候。中國的部分游泳運動員在澳洲接受訓練,跨欄明星劉翔的訓練地則是美國。外籍的體育專家們為培養"精英中的精英"大作宣傳,即有的放矢地制定個人訓練計劃,而不是機械訓練團隊。
但在什剎海體育學校,人們仍然按照創造了不菲成績的老一套辦,那就是:鐵一般的紀律以及必勝的信念。
作者:Ruth Kirchner 編譯:李魚
責編: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