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060609 Abu Simbel Weltkulturerbe

2009年6月8日

6月7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日。設立文化遺產的構想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建築或自然風景不僅屬於它所在的國家,也屬於全人類。50年前這一體系誕生之時,正值埃及的一批珍貴文物面臨滅頂之災之時。正在修建的阿斯旺水壩,將使許多廟宇和造像被淹沒,其中包括著名的阿布辛貝神廟。為避免神廟遭水淹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63-1968年集51國之力,將神廟上移了60多米。

https://p.dw.com/p/I52i
埃及阿布辛貝大型岩窟神廟,迄今已有3200年歷史。圖片來源: AP

埃及的阿布辛貝大型岩窟神廟是世界文化遺產,由古埃及新王國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於公元前1300-1233年所建。每年拉美西斯二世生日和登基的紀念日這兩天,陽光會直接照進洞內最深處,讓整個神殿閃閃發光。


在修建巨大的阿斯旺水壩時,埃及政府稱之為技術的進步,是為解決幾百萬埃及人的用水問題,並可控制尼羅河的泛濫。但這將給歷史帶來巨大的損失。因為水壩建成後,許多幾千年歷史的建築物或者古跡-包括阿布辛貝神廟就會永遠地淹沒在水下了。因此埃及政府請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幫助。駐開羅的德國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勞厄講述道:"教科文組織是當時唯一一個能夠在世界範圍內聚集人力物力,完成拯救這些古跡任務的機構。埃及政府沒有能力獨自承擔這樣的任務。請求教科文組織的幫助實際上就等於請求聯合國的幫助。而阿布辛貝神廟不僅僅屬於埃及,也屬於全世界,是世界文化遺產。"


51個國家參加了拯救古跡的行動-當時正值中東衝突劇烈,東西方分裂時期。但所有參加搶救工作的歐洲人、美國人、亞洲人自然也有埃及人,都齊心協力,通力合作。至1963年,除了阿布辛貝神廟之外,其它的古跡都得到了妥善處理。該神廟由兩座廟宇組成。其中一座非常巨大,建在砂岩質的山包裡。如何制定拯救方案呢?勞厄告知:"這的確是個大麻煩。怎樣才能搬走一座山呢?人們想到許多稀奇古怪的點子,比如修建60多米的高牆將神廟圍起來,或者乾脆讓神廟沉沒於水底,而旅遊者可以潛水游覽廟宇,就像人們在紅海潛水觀賞五彩魚類一樣。還有其它一些想法,但都是出於無奈的辦法。"


瑞典專家格羅斯曼提出了最終的解決辦法:用人造樹脂充填神廟,然後將其切割成1036塊,最後在選好的新址再將其拼起來。格羅斯曼曾經多次參加基督教建築物的拯救工作。他回憶了拯救阿布辛貝神廟的情景:"拆遷工作得從上面開始,但重建工作得從下面開始。因此我們需要很大的空間來擱置先切割下來的岩石。"


而阿斯旺水庫的水位在不斷上漲。因此拆遷工作必須與之搶速度。最後,水位上漲的速度還是快了一些。因此專家們不得不在神廟周圍修建圍牆。山是搬不走了。人們用鋼筋水泥為神廟修建了一個穹隆狀外殼。神廟的新址是精心挑選的。重建的神廟甚至保留了一年兩度的神光日,即每年的2月22日和10月22日這兩天,太陽光可以直射到神廟內部,照亮神廟深處的四座神像。但這一日期比原始日期晚了一天。而且重修的神廟在周圍環境上也與原始神廟有很大不同。曾經親眼見過原始神廟的格羅斯曼回憶說:"我們當時乘船過去。在20多公里之外我們就能看到神廟了。我們在尼羅河谷,兩岸是高起的荒漠。因此我們有參照物,可以想像神廟的宏偉程度。雖然我們今天也能從20多公里之外看到神廟,但它僅是一片平原上的一個小山包而已。"


儘管如此,阿布辛貝神廟仍是每年來埃及旅遊的上千萬遊客最受喜愛的景點。


作者:Esther Saoub/王雪丁

責編:樂然